这是1956年华东师范大学附属小学一名6年级男孩获得的操行评语,或许谁也不会想到,这样一个调皮好动的男孩,日后成了鼎鼎大名的科学家。昨天,带着当年的成绩单,中国科学院院士、半导体物理和器件专家褚君浩回到母校,和孩子们以及“环华师大教育圈”的华师大四附中、怒江中学、金沙江小学、华师大附外共500余名中小学生对话。
体育好 工作效率才会高
在孩子们眼中,科学家爷爷一定从小是“学霸”,但褚君浩却告诉孩子们,相比阅读4分、作文4分、写字3分、算术4分的成绩,自己读小学期间最好的科目是体育和自然,都拿了5分。
通过视频连线,95岁高龄的华师大附小老校长陈先墀老先生点评了这位当年的学生,“好动手、好动脑、会玩、会运动,广交朋友,不是一个呆子。”在一封亲笔信中,陈老先生写道,褚君浩的成功,正因为保持了“纯洁的童心、为大众的初心、科普的热心、对事业的爱心、努力工作的决心。”
一下课就冲出教室和同学斗鸡,放学了在小河里游个泳,和伙伴们一起爬树,参加全市青少年运动会还得了跑步比赛第二名……褚君浩的童年回忆里,游戏和运动是绝对主角。体育好,也是他最骄傲的地方。他说,时常有人问起体育好和当科学家有什么关系,他认为,体育好了,精力充沛了,做事效率就会很高。“我上课思想非常集中,就看三个地方,黑板、老师和书。”褚君浩说,这样,下课或者放学,他就能很快完成作业,看很多课外书。
好奇心 让世界变得更好
“污染越来越严重, 地球会不会吃不消?是否可以造一颗星球,把地球上的污染和垃圾都扔上去?”“臭氧层的慢性空洞,有什么办法可以修复?”“能不能利用太阳能,让宇宙飞船飞出太阳系,去寻找外星人?”孩子们抛出的问题涉及各个领域,着实让“学长”爷爷对上海小学生的知识面竖起大拇指。孩子们赠送的礼物既有传统彩泥作品,也有3D打印校徽、机器人舞等充满科技感的“酷炫新作”。
本次活动由普陀教育局和SMG东方广播中心主办,也是普陀区教育局缩小区域差距校际差距的又一次尝试。
本报记者 陆梓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