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速降费又有了新进展。工信部日前宣布,今年将通过17项具体措施提速降费。然而,措施能否到位仍待观察。《人民日报》随后刊文指出,目前的宽带市场上,有三个大“坑”值得关注:走样的营销,高端套餐昂贵且短时内难以普及;虚夸的网速,实际网速远低于运营商的宣传值;变味的套餐,捆绑消费等不合理规定残影犹存。
近年来,中国互联网发展迅速,手机用户、互联网用户数量均居世界第一,而宽带普及率、信息消费升级等,均进展神速。与此同时,公众对网速与费用的吐槽也相当普遍。尽管这期间网络通信价格也在降低,速度也在提升,但总体而言,并不尽如人意。
以网速而言,工信部的数据显示,估算目前用户平均接入签约速率是52兆,去年年底的时候是49兆。然而,相当数量的用户在使用宽带时觉得与宣称网速不符,有调查显示,感受到提速降费带来便利的网民仅占受访总数的二成多。特别是那些“租网”进行二次销售的运营商,实际网速更是远低于宣传网速。
费用方面,尽管三大运营商一再宣称降费,但仍存在兜售高端套餐、捆绑消费、强制预存话费等现象。而在公众高度关注的宽带接入价格等方面,缺乏实打实的举措。降费就该真降,而不是玩什么花样,甚至以各种套餐作为营销噱头。比如,北京联通推出的1.2万元千兆包年套餐,北京移动推出的9600元套餐,未免有些脱离实际。
应该说,近几年来,来自政府方面的提速降费的压力不小,由此也能看出一定成效,比如手机国内长途和漫游费年内将全面取消。不过,对于一个高度垄断的市场,如果提速降费的压力均来自政府,企业的动力恐怕有限。一方面,企业会缺乏技术升级、提高网络服务能力和质量的主动性,还会将责任归结为基础设施建设的不足,把球踢给各级政府;另一方面,企业也很难切实感受到来自市场竞争的倒逼压力,更不要说积极回应社会关切。
当下,提速降费不仅关系到民众的便利与利益,更关系到国家拉动消费、促进创业就业、推动经济升级等重大议题,无论是“互联网+教育”、“互联网+远程医疗”等产业,以及小微企业发展,还是更宏观的新旧动能转换,均离不开互联网的助力。在这个问题上,等不得,也拖不起,更不能听任运营商为消费者设置各种“路障”、挖各种“坑”。
也因此,若想进一步提速降费,让消费者有更多的获得感,让经济的血脉顺畅,除了以部门强力监管扫清“路障”填平“坑”之外,还要全面深化电信领域的改革,更多地让市场来决定资源配置,并切实推动企业改进服务、惠泽民生。就像有专家提出的,在资源允许的情况下,让多家运营商充分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