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该说,各级政府护航大学生就业创业的力度不可谓不大,在促进大学生就业方面确实起了重要作用。但遗憾的是,目前这种护航多数沿袭了“就业GDP”的思维,以实现就业为主要目标,一定程度上忽略或者漠视了就业的品质问题。
作为“快就业”的对冲,“慢就业”日渐兴起——毕业以后不马上就业,而是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比如游历、陪父母、参加志愿活动、了解市场,从而增加见闻、充实人生、丰富阅历。这种行走和“晃荡”所带来的历练,有助于大学生更好地认识自我、了解社会,明确自己的人生方向。
“慢就业”虽好,但时下仍存在不少现实之困。
首先,教育管理制度和大学生“就业率”评析体系亟待改进。一些西方国家的学生之所以能享受“间隔年”,是因为那里的大学教育实现了自主选择,只要修满学分就可以毕业。而我们目前的学分制还是“半成品”,学生基本上只能在限定的时空内选择,怎敢随意“间隔”?此外,由于“就业率”的硬杠杠,不少高校迫于压力,不得不想方设法给学生“创造”条件就业,甚至演绎出就业造假的荒唐故事。倘若不能破除对“初次就业率”之类的数据迷恋,谈何“慢就业”?
其次,许多招聘政策与“慢就业”不接轨,毕业生容易“被”慢就业。举例来说,不少地区为引进人才而开设的“绿色通道”政策,往往有“应届毕业生”的身份限定。如此政策背景下,“慢就业”意味着凭空失去很多机会。(胡欣红 刊今日光明日报 本报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