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单车面世之初,很多人将其与网约车相对比,当时很多人看好共享单车,因为它的门槛相对较低,而且它不像网约车那样挑起利益冲突。但情况并没有这么乐观,伴随着越来越多的人使用共享单车,问题也随即出现,这个领域的市场秩序如何维护,伴随全国不少地方开始对共享单车进行规范化管理,一些政策细节受到关注。
对共享单车不友好,甚至出现了故意损坏的现象,外界最初直观看待这些乱象,倾向于批判国民素质,但这种批评视角并不具备建设性,而且也受到了不少争议。用户素质是否就是导致乱象的唯一原因,其他国家的共享单车是否也遇到类似的问题,它们又是如何处理的?批评者提出这些问题,提示人们全面深入地看待已有的问题,大致的结论是,国民素质问题只是浅层的归因,它只会让问题伦理化、抽象化,并最终陷入无解的境地。
共享经济如今遭遇的障碍,其实涉及社会诚信这一宏观问题,破坏的成本太低,面临的惩罚有限,这才是乱象频繁的主要原因。这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最近同样备受关注的“老赖”问题,各地开始通过各种方式制裁“老赖”,而且看起来也行之有效,共享单车是否适用这些策略?目前看来共享单车似乎不具备这样的规则基础,“老赖”被禁止坐飞机、高铁,而破坏共享单车因为社会危害性不如“老赖”,这些惩罚措施显然用不上。
还有一个需要面对的问题,共享单车具备足够的社会基础,和“老赖”问题所表现出的社会诚信问题不同,共享单车涉及巨大的用户数量,“老赖”则指向数量较少的问题群体,后者可以通过各种手段精确打击,而共享单车目前所表现出的乱象,其尴尬在于,个案带来的危害有限,而一旦成为一个行业乱象,则会对行业发展带来威胁。
共享经济对社会成员之间的合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所呈现的社会诚信问题比以往更为棘手,也更为迫切。借助共享经济的发展,有关社会诚信的规则空白才得以暴露。有评论者甚至认为,能否通过具体而微的规则维护社会诚信,将决定共享经济的生死存亡。
目前各地抛出的应对策略,大致指向两种主体,即共享单车的使用者和共享单车的企业平台,对于使用者倾向于加强惩戒,比如将违法违规信息纳入个人信用记录;对于企业平台则加强问责力度。现实中,共享单车企业平台的问题往往最终会指向用户,所以对用户违规行为采取何种措施更值得关注,被纳入个人信用记录后会受到什么影响,是否能提高违规成本,这些问题还有待解答。共享单车对社会个人信用系统提出了要求,目前可以确定的是,完善此系统是比简单批评国民素质更有价值的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