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生命的烙印
作为《黄河》的权威指挥和主要诠释者,严良堃被誉为中国大合唱第一指挥。面对种种赞誉,他总是谦虚地表示:“这并不是我个人的成就,是《黄河》中所蕴含的民族气魄、爱国精神及音乐强烈的感染力让人民感动了。”
尽管70多年来他已指挥《黄河》上千场,可每次拿起指挥棒再续“黄河缘”,他双眸中的火苗依然会灼灼燃烧。《黄河》之于严良堃,是力量、是深情、是信念。
年逾90,严良堃依然记得一个震撼的场景,那是1937年10月,14岁的严良堃第一次看冼星海指挥《义勇军进行曲》。“原来好的指挥可以激发众人的感情!‘每个人被迫发出最后的吼声。起来!’这时冼星海伸出一只手,‘起来!’他又有力地伸出另一只手。到了最后一个‘起来!’他向前迈了一步,两只手用力向前一伸,全场观众的情绪都被调动了起来。”隔着大半个世纪,当年的每个细节却依然清晰如昨。
大半辈子都在指挥台上度过,严良堃演绎了无数乐曲,可到头来最难忘的依然是《黄河》,那是生命的烙印,任凭岁月流转不会磨灭:“70多年来,我从《黄河》的乐声中由童颜走向华发,可以说,《黄河》伴随着我的音乐生涯。”
讲台:指挥台的延续
严良堃甚少接受采访,他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投入了指挥或授课,对艺术的严谨态度从指挥台一直延伸到讲台。91岁高龄时,这位指挥界的泰斗级人物还在北京国家大剧院登台教学并执棒,为“合唱大师班”带来一堂精彩纷呈的讲座。
在辅导讲课的一个多小时内,他始终站立着,有人忍不住劝他坐着讲,他笑着回答说:“我们搞指挥的就是命苦,必须站着,不像人家拉提琴弹钢琴的可以坐着。”
近年来,由于年事已高,严良堃已大大减少了社会活动。但听说是公益性合唱班,他还是欣然前往。被尊称为“大师”,严良堃不大习惯:“我不认为我是什么大师,周总理说过,我们只是普通的文艺工作者,只是做一点为人民服务的事情。”
“学指挥基本功一定要过硬,所有的技巧都要准确、扎实、到位。但指挥群众唱歌时,不要仅仅流于技巧,因为指挥是为了更好地表现歌曲的内容,而不是表现指挥家个人。”这是当年老师冼星海告诉严良堃的,这话成了严老一生的座右铭,并传授给下一代。“指挥站在台上,动作不要太大,也不要太多,还是收敛一些比较好,否则会影响观众欣赏音乐。”说着,他故意做出几个花哨而略显夸张的动作,“你们看,这样可不行。指挥一定要表现音乐,而不能去表现自己!”
一个瘦小却光芒四射的身影仿佛仍然在指挥台上挥洒着他的生命激情,那身影也将伴随着《黄河》永存于人们心中。本报记者 朱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