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世纪末,时而听到外国人批评我们的城市到了晚上没有生气,马路上光线很暗,照明不好,也没有夜生活。
且不说夜生活,马路的照明好不好跟很多因素有关,比如跟经济发展有关、跟能源供应有关,别说街灯和马路照明的质量如何,曾经有个时期,不少城市连家里用电也存在问题,一个星期总有一两天晚上要停电几个小时,由于电不够用,生产单位也会被安排停产的日子。
有一次,我终于找到了一个可用来应对的法子。我说,我们的街道照明不好是因为眼下供电困难,但据我所知,十八世纪三十年代,德国普鲁士王国为了给臣民在晚上有一点补充光线,派人在很多街道安装街灯。然而老百姓不知怎的偏偏不领情,他们用石块扔向街灯或者正在装灯的工人。这样的事情接二连三地发生,肇事者被抓住罚款也不解决问题,后来用“死刑”加以威胁才让官府赢得这一场所谓的“街灯战”的胜利。
老外挺有意思地补充说,没有街灯固然带来很多不便,外出一不小心便摔跤,或碰上什么东西受伤。居民之所以不喜欢那些路灯,晚上总听得有人在叫“关掉街灯!”,原因是有了街灯,使盗贼很容易摸到人家的住处,以前正是因为漆黑一片,才使居民不受盗贼袭击,而有了街灯使民居变成了一目了然的靶子。关于这一点,由于没有相关的盗贼作案统计,因此说不清是官府有理,还是“刁民”在胡闹。但我心里在想,其实是我在“没理找理”,有街灯当然比没有街灯好啦,这还用说吗?
中国人用比较先进的街灯起步较晚,不过古代也有一些街灯的,那只是在官府或富人宅邸的门口及附近才有,主要是灯笼。另外,过年过节不也灯火辉煌吗?但那是临时的。街灯是一种道路照明,用来改善公交行为参与者的夜间交通安全,作为公共安全的组成部分而随着经济和科技的发展伴生和伴行。
欧洲中世纪的街道照明主要用松木发火柴(松木火把),就这一点而言,中国的灯笼优越多了。后来又有了用油灯的街灯;1667年9月2日,巴黎首次起用煤气街灯,有人把它归结为路易十四的贡献。尽管如此,欧洲直至十九世纪,菜油和煤油仍在继续作为街灯的发光物(发光方式)。1824年,在伦敦成立了皇家大陆煤气联盟,旨在对欧洲所有的大城市实行煤气街道照明。今天,虽说电照明已广泛应用在街灯上,然而在有的欧洲城市,煤气街灯一直被保留着进入二十一世纪。
随着LED-透镜技术的引入,街灯的照明效率大为提高,能耗及维护成本急剧下降。在此基础上,出现了间接照明街灯(采用反射屏的照明),可有效减少眩目,由于间接照明成本较高,目前仅用在非常必要的地方。
街道照明需根据城市建设规划,按照相应的规则和标准进行设计,而且不能忘记节能和环保,所以有的国家采用“半夜开关”的街道照明;街灯线网用单向交流电或三相交流电供电,可实现“开一个关一个”或“开两个关一个”的照明方式。还有的灯具拥有两种发光物,可任意选择使用,互不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