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商银行副行长李云泽表示,在这一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大潮中,金融机构尤其是国有商业银行责无旁贷。要按照经济发展需要有效供给、高效率地配置金融资源,充分发挥市场看不见的手的作用。
中国农业银行副行长张克秋认为,必须正确处理好去杠杆与服务实体经济、降成本与金融价格机制、去产能去库存与防范金融风险这三方面关系。去杠杆是为了释放无效和低端供给,关键是要按照结构调整的要求,分类施策。对僵尸企业要坚决压缩退出,不折不扣地去杠杆;对于发展前景好、暂时遇到困难的企业,降低杠杆率水平帮助其脱困发展,转型升级。对于薄弱领域环节要坚定不移地加大补短板力度,特别要注意不能“一窝蜂”。
中国银行副行长张青松提出,要保证稀缺的资金投向服务于“三去一降一补”的结构性改革这一重大目标,避免资金空转,避免脱实向虚。推动金融工具参与模式创新,吸引后续市场资金以及具有不同风险偏好的投资者加入。进一步提升绿色产业基金、科技银行、信贷工厂等创新性的融资方式和模式,提升新增产业获得金融资源支持的稳定性和可预期性。
上海银行董事长金煜建议,在改革进程中同步推进金融改革。下一步高度重视推进股权类融资,除了多层次资本市场发展之外,还要引导多种风险投资,包括产业基金等,在增量方面有效地降低社会债务杠杆。
在中国太平洋保险集团总精算师张远瀚看来,这几年保险在风险保障领域迅速发展,但是与社会越来越多、越来越强的保险需求相比,保险供给缺口还在扩大。产品是保险服务的重要手段和载体,应提高保障额度,降低营运成本,增强产品价格竞争力。特别是在健康、养老等领域,可以通过针对百姓现实需求,打造出价格适宜的产品和服务,产品和服务创新反过来会激发更多的保险保障需求,带来更有效的成长。
首席记者 谈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