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自贸区研究协调中心秘书长徐明棋在座谈会上梳理了自贸区在一年当中取得的经验和成绩。
自贸区一年经验和成绩
● 贸易便利化取得了制度性的创新和成功 它改革的是现在海关和商检部门对进出口商品监管的模式,提出了贸易便利化措施,建立了电子通关的平台。目前这一改革措施将在长三角推广,而整个长三角通关的货物规模超过全国的40%,这意味着进出口贸易便利化措施,将大规模减少中国进出口企业的运行成本,企业的效率会大幅度提高,对整个中国的进出口产生重大的推动作用,这块是上海自贸区对全国做出的重要贡献。
● 投资管理体制创新和改革 对外资实施“负面清单管理”,促进了海外投资。如果将来随着中美、中欧双边谈判,对外资的“负面清单”管理模式推广到全国,或者推广至现有的经济开发区或者海关特殊监管区,就会掀起新一轮外资对中国投资的高潮。对内资投资管理体制的改革使民营企业的创业成本大大下降,新的投资制度环境将带来整个中国新一轮的创业高潮。
● 构建事中事后管理体制 自贸区在大规模削减政府前置审批程序之后,要对企业的经营活动进行有效监管,能够把风险控制住。现在自贸区正在构建有六个子系统构成的事中事后管理体制。其中有些也已经在全国推广,比如企业的年检变成信息公示制,国务院已经布置在全国实施。不过,事中事后监管体制的构建可能是长期任务,不是短期任务。现在自贸区整个框架已经搭起来了,接下来在全国的推广会给全国未来的改革开放奠定一个好的基础。
● 设立自由贸易账户 体制改革创新实际涉及范围非常广,金融的改革开放也是体制的创新。徐明棋认为,自贸区金融改革最大的创新是自贸区企业可以设立自由贸易账户,这种分账管理模式为中国下一步资本账户开放奠定了基础,构建了资本账户开放的雏形。现在首先是人民币自由贸易账户,将来还可以开立外汇自由贸易账户。当然外部很多人认为改革的步伐不够快,因为到目前为止只有部分企业被允许开立自由贸易账户。“我觉得这方面的限制将来应该取消,自由贸易账户开设的步伐应该加快,允许大多数企业开立自由贸易账户。”
对外开放步伐还不够大
“从总体上看,改革虽然取得了重大进展,但从通过开放促改革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迈出的步伐还不够大。”徐明棋认为,现在取得的成绩基本都是政府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是在放松监管、放松前置审批这个层面做出推进。包括贸易便利化措施、投资管理体制的改革,包括减少大规模政府审批同时构建事中事后管理体制,都是在政府行政管理体制的层面做出调整。
徐明棋认为,自贸区在对外开放方面迈出的步伐还不够大,国务院总体规划中提到的服务业的开放内容,包括船舶航运服务的开放,电信增值服务的开放,医疗卫生服务等商贸服务、专业服务、社会服务等领域的开放,都还在制定实施细则。有些实施细则虽然已制定,但如何实施还在研究。有些外资服务企业进入自贸区以后不知道将来业务范围究竟有多宽。徐明棋举例说,比如,有家德资医院已经进入自贸区登记注册,但是这家医院将来如何开展业务,病人范围多大,医疗器械设备进入到自贸区以后,能不能免税,享受什么待遇……诸如此类的问题,心中都没数。所以,这些领域的开放和相关的规则,需要加快推进和落实。
“我个人觉得明年或者后年可以把重点逐步转移到对外开放上。”徐明棋指出,自由贸易区最大的特征应该是开放,开放程度要高于境内其他区域,否则没有必要建立自贸区。“对外开放的方向不能偏,不能弱化,一定要有继续往前推的勇气和战略视野。”
他进一步指出,对现在已经进入自贸区的外资服务业企业,其业务范围是不是可以拓展到整个上海?比如在自贸区登记注册后,其实体运行机构是否可以拓展到上海其他区域,比如拓展到虹桥开发区,拓展到南汇等,这些前景规划要进一步做好,“因为搞自贸区最终目的是为了可复制可推广,如果现在连在上海这个范围之内,都严格限制,不让它有溢出效应,未来可复制可推广就会有问号。”
本报记者 叶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