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派书坛的一面旗帜
上海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戴小京说,上世纪70年代,因书写《鲁迅诗歌行书字帖》而引发了“周慧珺热”,随后,“周慧珺热”便成了一种“现象”。此次研讨会所提交的论文,内容非常丰富,视野颇为宏阔。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苏士澍说,周慧珺先生是一位传统功夫深厚,又有时代新意,值得大家尊重的德艺双馨的书法大家,堪称当代书法复兴的先行启蒙者,更是新时期上海书法的标志性人物。周先生的作品刚健雄强、跌宕豪放、雅俗共赏,她把海派传统的审美观念推向了一个新的境界。“可以说,周慧珺先生对经典碑帖的学习与取法,对笔笔中锋论的质疑补充,对中锋侧锋的把握,都对当代书法技法乃至教育产生了很大的启发作用。”
线条永远是那么优美
著名经济学家张五常投入周慧珺门下学习书法已有20多年。在他看来,周老师书法传世的可能性相当高,因为在书法最困难的用笔上,她达到了前无古人之境。“用笔最重要的是处理线条,无论笔锋怎样翻来覆去,周老师写出来的线条永远是那样舒畅。你可以批评她的线条不够狂放,但很少有人能写得出那么优美的线条。”
北京市书法家协会主席、女书法家林岫表示,看了周慧珺作品的展览,最强烈的感觉就是,通过作品能够走进她的世界并读懂她。整整60年,周慧珺一路走来,展示了她艺术创作的常态规律,也展现了一个女书家的顽强和执着,“春华秋实,这个过程已很完整,然而这个过程还将延续。”
作品引起年轻人共鸣
中国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会委员西中文说,周慧珺的书法作品一眼看上去很漂亮,这就是她的作品能够引起年轻人共鸣的原因。她的作品之所以能够影响书法界、影响年轻人,是因为她的书法体现了一种现代的审美观念。研讨会还围绕周慧珺与上海书法展开了讨论,发言涉及周慧珺书法的米氏渊源、文化情结以及其开拓的碑帖融合的海派书法新境界。
“开展前夜我不能入眠”
周慧珺表示,她在开展前夜辗转反侧不能入眠,想到有那么多人因为她和她的书法将要相聚,内心很忐忑。“人生一世,如白驹过隙。从幼时接受父亲庭训,握笔书写至今已过七十载,1962年,我进入上海青年宫正式学习至今已走过了半个多世纪,基于此,我把自己从艺的时间,定在了六十年!书法,一直是我人生路上割舍不断的一种情结。无数个星斗满天的夜晚和晨曦临窗的早晨,我静静地沉浸在一个人的世界里,青灯黄卷,笔墨为伴,体会着书法带给我的享受与快乐,书写着,体悟着。”
周慧珺说:“书法是一座厚重的大山,我对它充满敬畏。我深知穷尽我的一生也不能探测出它的深度厚度与广度,这也是我始终不敢举办个人展、出个人作品集的缘由……这是我的第一次个人书法展。尽管从上世纪70年代以来出了不少字帖,但系统地出版个人作品集,这也是第一本。”
本报记者 乐梦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