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住小昆山镇的陆金木刚吃过饭,就拎起厨房间的一大袋垃圾出了门,但他在垃圾桶边没有停留,而是径直拐进小区内的一间“酵工坊”,不一会儿,只见他提着一个装满棕色液体的矿泉水瓶。“我这是拿垃圾换了‘宝贝’,用处多着呢!”
陆金木口中的“宝贝”,是将厨余果皮菜叶加入糖和水发酵后产生的酵素原液。别看一小瓶,用处可不小,洗手、洗碗等清洁工作都能派上用场,居民将原液取回家后,只需根据用途,按不同比例稀释即可。
走进“酵工坊”,只见一袋袋厨余垃圾被分类剁碎,上秤称重后与红糖、水混合倒进大桶密封。工作人员介绍,将各种原料封进桶内后,第一个月要不时打开翻动透气,之后则只需完全密封,三个月后,厨余垃圾就成了用途广泛的酵素原液。“由于原料没有其他添加物,制作的酵素原液居民也用得放心。”
“酵工坊开张近两个月,居民参与度越来越高,我们经常要搬到室外空地去兑换。”叶榭镇世强居委会是松江全区第一个成品酵素制作和兑换点,居委会书记赵春华坦言,垃圾分类是建设美丽乡村的重要一环,核心在于自发参与,“垃圾换酵素”这一模式,恰好能调动起自觉性,调动志愿者队伍,引导居民自治,将垃圾分类的理念植入日常生活,提高环保意识。
“一糖三果十份水,三月期待终不悔。洗涤精华显神威,健康生活酵素美。”张贴在“酵工坊”墙上的标语,向居民宣传“酵文化”。谈起开进社区的初衷,“酵美云间”创始人周英杰回忆,近年全市开展环境综合整治,他对此深有感触,加上早前就对酵素感兴趣、有研究,便希望为美丽家园出谋划策。“从今年3月开始实施,目前松江已建立14个‘酵工坊’,市民的接受与欢迎给我信心,我的目标是今年在松江设立100个点。”
用垃圾换酵素原液,既能促进居民养成垃圾分类的习惯,而且用酵素原液替换家中的洗衣粉、洗洁精等化学制品,还能减少水污染。因此,“酵美云间”计划得到松江区绿化和市容管理局的重视,并提供相应支持,相关负责人介绍,垃圾分类要从源头减量,通过推广酵素,也将环保的理念向外传播,此外环保酵素还可用于治理河道,净化水质,对生态环境起到修复作用。 本报记者 范洁 通讯员 陆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