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前,当老邵还是“小邵”时,他就跟着哥哥一起来到铁木竹生产合作社当学徒,那时,一起学打铁的还有好几个师兄弟,但时至如今,还能坚持在铁水炉前的,也只有老邵一人了。别说坚持到如今,有不少铁匠早在改革开放初期就转行弃业,告别滚烫的铁水,到更大的海水里“下海”去了。
打铁是件辛苦差事,老邵也曾借当兵“逃脱”过一阵。不过,似乎冥冥中注定他与打铁有缘,“复员”时,国家的政策是“从哪里来,就到哪里去”。于是,邵宝根重操旧业,回到铁铺。到了上世纪80年代,生产队“大集体”解散,他买下队里的一个仓库,自己办了个铁铺。
最初,农具都靠打铁,铁铺里有两座熊熊燃烧的炉膛。现在,商店里可以买到各种农具,还有了自动化的农业机械,铁具似乎变成了只有上了年纪的老农才喜欢用的“古董”,铁铺里的一座炉膛已经派不上用场。不过,老邵并不觉得“孤独”,炽热的炉火依然燃烧着他的夕阳,与客人们的攀谈中,他总是笑容满面。而他炉火纯青的好手艺,也在乡间口口相传,甚至还有远在周浦镇的厨师也经常上门,定制菜刀。看来,暂时他还不能封炉退休呢。
通讯员 施国标 本报记者 孙云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