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在日前的上海体教结合工作会议上,市教委强调要重视学生的课余体育锻炼,而学校的课余训练网络也基本形成。但记者调查发现,和中学时代一周至少参加三次篮球训练的林书豪相比,上海很多中小学生的课余生活仍被奥数、英语、钢琴等塞得满满的。没时间、没场地、运动不起,成为阻碍课余体育锻炼的三大“重压”。
缺少体育锻炼氛围
“一个周末,3小时奥数、3小时英语、3小时学乐器,就要花去一天多。”张先生的女儿今年读小学四年级,未雨绸缪的他现在就让女儿为“小升初”做准备。“双休日除了上学、做作业,剩下的时间就想让她在家休息休息。”张先生有时间也会带女儿出去活动活动。“但是,和大人运动,她觉得没意思。可要约个打打羽毛球的同年龄搭子真的很难,她的同学也都忙得没时间活动。”
社会机构收费不菲
记者调查发现,针对青少年的网球、跆拳道、轮滑等校外培训班其实也不少,但不少都收费不菲。在源深体育中心,就有一家体育策划公司,为青少年开设足球课程,还专门有亲子班,但每小时就要收费100元。而社会的一些体育场馆收费也不低,比如,羽毛球馆普遍以每小时40到60元的标准来收费。“我们学校有羽毛球馆和篮球馆,但是,到了放学时间就是对社会开放,要收费的,玩不起。”长宁区一所中学高二男生小陈无奈地说。
校外体育有些功利
黄建是一家跆拳道俱乐部的教练,在他的培训班上有不少中小学生。目前,校外比较热门的体育运动项目有跆拳道、乒乓球、羽毛球等。“确实有家长是为了让孩子锻炼身体,但也有部分家长的急功近利。”小黄告诉记者。“除非有培养体育特长的打算,否则参与校外体育训练的学生很少有毕业班的学生。”
但一些真心想让孩子通过锻炼增强身体素质的家长也抱怨。汪女士的女儿在一所青少年业余体校学打羽毛球,“培训队有指标要往专业队伍输送人才,也要送孩子出去打比赛。所以,资质平平的女儿就变成了‘陪打’。”王女士说,有时候教练忙着训练那些羽毛球苗子,就让其他孩子自己活动,或休息。
本报记者 马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