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吃俭用的老太太,带来猫粮喂饲着一大群流浪猫,浓重气味让推着童车的年轻父母十分担心,又找上了园长……
中山公园园长夏文伟几乎每天就在这些杂事堆里靠“智慧”来平衡各方利益诉求:“我们学园林出身的‘管树’得心应手,现在主要精力‘管人’,疲于应付,实在无奈。”
不仅夏文伟很无奈,申城153座公园的管理者都在经历着从“园林专业管理”向“社会综合管理”的复杂甚至痛苦的转变。
园林成“副业”
夏文伟20多年前来到中山公园工作,那时的中山公园以植物品种全而著称,在上海有着“小小植物园”之称,培育花卉、举办展会,吸引游客,是那时园长的中心工作。
2005年4月1日,中山公园与人民公园、鲁迅公园、复兴公园、长风公园等等沪上知名公园一起迈入免费开放行列,游客人数成倍增长,目前日均游客达到2万,中山公园等沪上历史名园的功能也从“旅游游览”转变为市民“晨练休闲”,各类新的矛盾接踵而至,园长的工作重点也随之从“管树”转到了“管人”,“园林管理几乎成了副业”。
烦恼成考题
“‘管人’说到底就是平衡公园内外各方利益,满足不同游客的游园需求,化解公园对周边居民日常生活的影响”。“平衡”两字说说容易,其实是一道道考验园长“智慧”的考题。除了本报报道的噪音扰民纠纷,“管人”的难题可谓千奇百怪。
就拿中山公园个别游客“角色反串”来说,不仅如厕的老伯有意见,也成了网上热议的焦点;流浪猫不仅中山公园有上百只,其他公园也都有,公园不能阻拦爱心人士喂猫,又不能对流浪猫对公园环境及游客的影响置之不理;还有自称养生专家的,在公园架起简易锅,熬起了“狗皮膏药”。
除了这些奇人怪事,园长们更多的烦恼还是来自为数众多游客的不文明举止。鲁迅公园所在地区的一半110报警电话,是从公园打出去的,有游客翻墙入园、有驾残疾车在园内疾驶,有游客自带桌椅,在公园里摆起牌摊麻将摊;每逢夏季,和平公园就要与野泳的小朋友“斗智斗勇”,劝说无效,最终只得找家长来领人……
管人成“名人”
尽管有很多烦恼和无奈,园长们也“烦并快乐着”。“老游客见到我们,亲热得不得了,常会掏出糖果给我们吃,真的甜在心里”。闸北公园园长袁玉香说,“我就住在公园附近,去菜场买个菜,都有游客打招呼,真有‘名人’的感觉。”不少公园的老游客,都自愿组织和参加了志愿者团队,协助公园进行日常管理。
本报记者 沈敏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