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家体弱多病
记者来到巴林路81弄3号底楼,舒女士的母亲朱阿姨正在午睡。听到记者进屋,67岁的她说什么也要坐起身来,用虚弱的声音讲述感激。
原来,朱阿姨以前是华联超市巴林店的老顾客,隔三岔五总要去买点生活用品,和那里的店员有点相熟。不料2年前,她突发腔梗,又患上了严重的颈椎病,经常头晕,连下地走路都难。而丈夫舒先生也已74岁,有严重的高血压。于是,照顾老人的担子落到了女儿舒女士的身上,但她自己也刚接受了甲状腺手术,腰椎又有疾病,根本拎不了重物。
一天,舒女士去超市购物,店员无意间问起:“你妈怎么好久没来了?”得知舒家近况,几名营业员表示:“以后要买什么就给我们打电话,我们抽空给你送来,反正走路也就5分钟。”
坚持送货两年
这一送,就送了近两年。舒女士自己也记不清打过了多少电话,无论刮风下雨,只要他们有求,超市员工必应。“一般隔天会买些蔬菜,有时候还要买米、面、油,每次都是他们趁休息的空档送来的。钱也先欠着,我下了班再去付。店长还一直说,把超市当自己家,有困难就找他们。”舒女士说。
除了送货,店员们还经常对舒家嘘寒问暖。售货员郑力娟烧得一手好菜,有时做了五香排骨、咖喱炒饭,总不忘给舒家送上一份。店长助理卢丽华常常劝舒女士带病中烦闷的妈妈出来走走,“带她来聊聊天,我们来开导她”。今年春节,几名店员还凑钱买了水果,来探望朱阿姨,和她聊了好一会儿。
而舒家也渐渐对店员产生了依赖感。今年五一节,家里煤气灶突然坏了,着急的舒女士对此一窍不通,情急之下竟跑到了店里。店长丁玲立即叫宁晓明师傅陪她去买煤气灶。买好后,宁师傅把灶头送到舒家,交代好注意事项,又匆匆赶回店里上班。
就像亲人一样
正聊着,舒女士突然掏出电话:“不信,我现在就打给他们。”对着电话那头,她交代了所需物品,不一会儿窗外就传来一声叫喊“朱阿姨”。
打开门,是宁师傅拎着一个超市购物篮。篮里是一桶油、两罐鲜奶、一些蔬菜和馒头,左手还提着一袋大米。见到记者,不善言辞的宁师傅连连摆手:“我们对腿脚不便、年纪较大的顾客或者孤老,都会送货上门的。经常送的至少有四五家,真的是小事。”把东西摆上桌子,宁师傅又急忙赶回超市了。
当记者随舒女士来到巴林路84号华联超市时,几名店员见状连声“埋怨”她:“这么小的事,何必打电话给报社呢?反而让我们难为情,这事实在太普通了。”面对镜头,朴实的收银员陈秀珍甚至“逃之夭夭”,怎么也不肯露个正脸:“我们已经习惯了,是很正常的事,应该的。”另外一名经常送货的周龙泉师傅则自始至终也没见到人影,“大概是害羞躲起来了”。
对此,店长丁玲表示:“我们服务性行业,做这些是应该的。货品价格不一定比得过大卖场,那就在服务上提升,给顾客一个愉悦的购物环境。”她说,巴林店开在这里已有十几年,做的都是街坊邻居的生意。“我们和顾客关系一向很好,大家到后来就像亲人一样了。”丁店长笑着说。
本报记者 金旻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