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天,各媒体都争相报道了一则教育新闻——今年9月上海小学将取消期中考试。许多小学生听了这个消息的第一反应是:真的假的?
问得好!
昨天,有媒体就此消息继续跟踪:这其实是2004年的一则旧闻,从2004年起,市教委每年发布的《中小学课程计划及其说明》中都有“小学阶段不进行期中考试或考查”的规定。既然8年来年年有此规定,可见确实是真的,不是记者编出来的。
但是,你到马路上随便找个小学生,问问学校里有没有期中考试,回答一定是肯定的;如果到任何一所小学(国际学校除外)向校长提出同样的问题,校长一定会反问:“没有期中考试怎么行?”在校长看来,考试是了解学生学习情况、掌握教师教学水平、检测学校教育质量的手段。要办好学校,必须尊重教育规律。事实上,在许多学校,即使试卷上不标“期中考试”,也会以“期中检查”“期中练习”“质量监控”等面目出现。
由此看来,旧闻之所以成新闻,是因为8年来这条规定从未被认真执行过,以至于见多识广的记者误认为是一条“新规”。
应该说,教育部门的出发点是好的,希望通过减少考试来减轻学生的负担。然而,这些规定无法执行、无人监督,成了一纸空文。
类似的例子还有一些。几年前教育部门就规定:小学低年级不应布置回家作业。但实际上,极少有小学一、二年级是没有回家作业的,哪怕是推崇“快乐教育”的学校。又如,这几年取消了小升初统考,希望让孩子们的小学生活轻松一点,可择校热却从来没有降温,换来的是愈演愈烈的民办初中升学大战,面谈、测试,最终大多还是一张试卷确定能否录取。最近,一个小学五年级学生陆续考了10多所民办初中,被8所录取,如此“辉煌战绩”,却值得深思。
而今,取消期中考试的“新闻”又来了,看上去很美,听上去很动听,但不知有多少兑现的可能。如果真要做到这一点,有关部门应该出实招、出狠招,下大力气去推进。如果做不到,不如从实际出发,循序渐进地开展减负。我很担心,从小接触口惠而实不至的孩子,长大了会变成什么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