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5:夜光杯
     
本版列表新闻
     
2012年07月11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百岁不老
韦泱
  韦泱

  罗洪先生曾在一篇文章中,谈及她的第一篇作品:“经过反复考查,才发现自己的第一篇作品不是小说,而是随笔,题名为《在无聊的时候》,发表在《真美善》第六卷第一号(1930年5月16日)上。至于小说,那么第一篇是《不等边》,发表在《真美善》第六卷第五号(1930年9月16日)上。”

  承上海市作家协会信任,嘱我为上海女作家罗洪选编一部作品精选集。我想到了罗洪的这番话,就通过藏书丰富的作协资料室,查找出她的这两篇早期作品,把它们置于“短篇小说”与“散文随笔”的卷首。这不仅因为在罗洪以往的作品集中,都不曾选入过,读过的读者自然就非常有限,而且这又分别是她发表于八十二年前的第一篇作品,对于老作家漫长的创作生涯来说,无疑具有特别的纪念意义。

  我与罗洪先生交往的十多年中,常常听她回忆起创作方面的话题。概括起来,主要有两点,一是她说自己的作品数量上太少,质量太单薄了,用今天的标准来衡量,是浅陋和稚嫩。这当是老人的自谦之语。二是在抗战前后的十余年中,是她创作的一个高潮,虽然一路流亡,居无定所,仍忙里偷闲,勤勉写作,作品真实地反映了抗战时期民众的苦难命运,留下了那个特定时代的一个侧影,亦为后人了解抗战历史提供了形象化的参照。每每想起罗洪对自己创作所持的低调、淡泊、中肯而实在的态度,我平静的心底就会荡起崇敬的涟漪。

  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女作家高寿超过百岁的,记得有台湾的苏雪林,她活到一百零三岁谢世。而大陆女作家健康地活到期颐之年,罗洪可算第一人。罗洪出生于1919年11月19日,上海松江人。从1930年发表作品算起,她的创作距今逾八十多年光阴。这对于上海文坛,乃至我国文学界来说,都堪称一桩值得庆贺的喜事。

  这些年来,罗洪出版了长篇小说《孤岛岁月》,另有罗洪和八十岁以上的女作家欧阳翠、欧阳文彬、黄宗英、姚芳藻、彭新琪、黄屏参与的《七人集》。

  罗洪的创作,主要是小说,同时写了大量散文随笔。因篇幅所限,选编作品精选集时,中长篇小说不在此列。短篇小说和散文随笔,均以发表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最后一篇小说《一个真实的故事》,于2004年11月发表在《上海文学》。最后一篇随笔《回忆诗人辛笛同志》,是应诗人女儿王圣思教授之邀,由罗洪口述,我帮助记录整理,老人在精力不济的情况下,仍勉力修改定稿,于2006年7月入选《记忆辛笛》一书。这为老人的创作历程画上了圆满句号。

  一次,在罗洪家里闲聊。她的儿子从北京来沪探母,谈到母亲在上世纪四十年代中期就参加进步的文化活动,未知能否算为离休云云,立马被罗洪打断了。我深知她从不计较个人得失,亦不允许别人为她操这个心。罗洪曾谈及过那段经历:抗战胜利后,她与朱雯从重庆回到上海,就投入到一系列的文艺界重大活动中,如1945年12月17日,中华全国文艺家协会上海分会(简称文协)的成立大会;1946年2月18日欢送老舍、曹禺赴美讲学暨文协第二次大会;同年6月4日,为柳亚子先生祝寿暨文协第三次大会等。无论如何,这些都是十分珍贵的文坛史料。

  真是一个谦逊至极的好好老太。最后我想说的是,祝罗洪先生更长寿更幸福。

  此为《百岁不老——罗洪作品精选集》编后记(节选)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广告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评论
   第A06版:综合新闻
   第A07版:焦点
   第A08版:目击
   第A09版:科教卫新闻
   第A10版:民生新闻
   第A11版:法治新闻
   第A12版:社会新闻
   第A13版:中国新闻
   第A14版:早间点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财经新闻
   第A18版:财经新闻
   第A19版:广告
   第A20版:文娱新闻
   第A21版:文娱新闻
   第A22版:文娱新闻
   第A23版:阳光天地
   第A24版:职场方圆
   第A25版:体育新闻
   第A26版:体育新闻
   第A27版:体育新闻
   第A28版:体育新闻
   第B01版:心理周刊
   第B02版:心理/实验
   第B03版:心理/情感
   第B04版:上海闲话
   第B05版:夜光杯
   第B06版:夜光杯
   第B07版:连载
   第B08版:阅读
   第B09版:汽车周刊
   第B10版:汽车/车界车市
   第B11版:汽车/车界车市
   第B12版:汽车/汽车资讯
   第B13版:教育周刊
   第B14版:教育周刊/每周聚焦
   第B15版:教育周刊/家校互动
   第B16版:教育周刊/校园人物
   第B17版:教育周刊/升学指导
   第B18版:人才/招生培训
   第B19版:人才/招生留学
   第B20版:人才/招生留学
   第B21版:人才
   第B22版:人才/招生留学
   第B23版:人才/招生留学
   第B24版:人才/招生留学
百岁不老
长途的大巴
写实中的意景 写意中的实景
少年辛苦真食蓼,老景清闲如啖蔗
闳约深美
越小越耐压
陆游的荠菜诗
新民晚报夜光杯B05百岁不老 2012-07-11 2 2012年07月11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