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多年前我去巴黎旅游,在协和广场看到一座二十多米高、由整块玫瑰色花岗石雕凿而成的金顶方尖碑。当时我就想:这个古老而沉重的巨作是怎么建成的?
后来,我去了方尖碑的故乡——埃及。在盛产优质花岗石的阿斯旺,我看到了一座平卧着的“未完成的方尖碑”。这个毛坯碑长41米、重一千多吨,它本来应该是世上最高的方尖碑,可制作时碑石的腰部出现了龟裂,只能报废了。埃及导游告诉我们,他们的先祖在石质山体上凿出一排排长沟,然后填放木柴用大火焚烧,火熄灭后立即浇上水,让山石热胀冷缩向纵深开裂……毛坯碑制成以后还要打磨,并雕刻图案和文字。方尖碑完工后就装上大型平底驳船,在尼罗河上顺流而下,送到千百里之外的目的地。最后还要建造巨型塔门,让它稳稳地竖立在基座之上。看来建立一座方尖碑所耗费的智力、人力、物力和时日真是难以想象呀!有一首歌写得好:“精美的石头会唱歌”。其实,一座座方尖碑就是一首首赞歌,它们歌颂了古埃及人在力学、建筑学和美学等方面不可磨灭的杰出贡献!
那么,三四千年前的法老王为什么都喜欢建造方尖碑呢?难道真是为了奉祀太阳神吗?在古城卢克索的卡尔纳克神庙,我看到一座29米高的方尖碑,它是一位埃及女王所建。导游为我们翻译碑上的象形文字:“所有异国他族都是我的臣民……我从父亲那里得到的赏赐就是生命、永恒和统治……”看来精美的石头还会向世人诉说:法老之所以要造方尖碑是借祭神之名,来为自己的长治久安而树碑立传。这就像中国的皇帝自诩“天子”一样,都是借助神权来宣扬王权的至高无上。
精美的石头也会哀叹!我曾在意大利罗马的圣彼得广场等地看到过几座方尖碑,这都是两千多年前罗马帝国征服埃及以后,把它们作为战利品掠夺来炫耀武威的。土耳其伊斯坦布尔跑马广场上的方尖碑同样是拜占庭皇帝抢来的。而巴黎协和广场上的方尖碑则是十九世纪初,埃及总督为了讨好强大的法国作为礼物贡奉给法兰西的。法国作家福楼拜说过一句很有人情味的话:“它该感到多么厌倦……它一定非常想念尼罗河畔的故乡!”古埃及曾经至少制作了几十座方尖碑,可现今留存本土的只有五座。看来精美的石头只能发一感叹:国盛碑兴,国衰碑亡。弱国,你的命运只能是被掠夺、被进贡!
几年前,我在报上看到一则好消息,埃塞俄比亚人民兴高采烈地迎回了1937年被墨索里尼抢到意大利的阿克苏姆方尖碑。我们当然希冀“物归原主”,然而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文物回归的历程极其复杂而漫长。当下有一个“全球化和人类文明共享”的理念抑或还可以被接受。当各国游客在世界各地瞻仰那高耸入云的方尖碑或在碑下拍照留念的时候,他们心中涌起的依然是对埃及古文明的崇奉和敬畏;而且不可否认,时过境迁,身在异国的方尖碑如今已同周边的胜景和谐地融为一个审美整体了。由此可见,方尖碑早已成了伟大、永恒和壮美的象征,它是全人类可以共享的文化遗产。精美的石头呀,如果你真有灵性,大概也会发出欣慰的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