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日数次,都是以客的身份居住在妹妹家,而这次来是为探望在日留学的女儿,自然住在了女儿这里。于是,不得不承担起家庭主妇的琐事来。
提着行李箱,随女儿来到她的住所,位于东京都中心区域的一个居民住宅区内,这里有着传统的建筑,纵横交错的小街小巷。六月,正是日本紫阳花盛开的季节,细碎的花瓣撒落在干净的地面上,整个环境洁静而美丽。女儿住在一栋小巧的二层楼里,上下有四户人家,我们刚上楼,迎面就遇见了一位三十来岁的日本男子,女儿介绍,这是她的隔壁邻居细川先生,礼节性地相互打了个招呼,便认得了。
初来女儿的小屋,环顾一下,迅速把自己定位为“清理工”,90后的孩子电脑、游戏玩得溜,生活自理就是一盲点。女儿也顺水推舟道:妈,这个家你爱咋整就咋整,但扔垃圾一定要注意,这儿是市中心,又是民居密集区,这方面管理特别严。她拿出一本小册子,是关于扔垃圾的注意事项,我翻了翻,立马头晕,不仅一周七天扔不同的垃圾,还要区分可燃物与不可燃物,还规定了投扔的地点和时间段等等。
接下来的两天,我在打理的过程中也开始了垃圾分门别类的工作。看看明天是扔饮料瓶的日期,于是将一堆瓶子整理了放在袋子里。晚上女儿回来,打开袋子看了看说:这种扔法不行,然后她开始示范,先将瓶身上的包装纸﹑标签全部撕干净,然后将瓶子压瘪,再装入垃圾袋。看罢,不禁感叹,如此操作,不是将垃圾分拣工作分摊到每一个家庭了吗?
翌日上午,将这袋瓶子扔进就近的垃圾箱,便匆忙赶着去会一位朋友。傍晚回家,在家门口发现一个垃圾袋,好生纳闷,打开袋子看,确认就是我上午扔掉的瓶子,简直不相信自己的眼睛,明明扔掉的垃圾袋咋会不明不白地飞回来呢?我百思不得其解,女儿回来,见这个状况,便仔细查看周边有什么告示,果然在我们家的门框上贴有一张小纸条,居然是细川先生留的条,于是我们摁响了邻居家的门铃,细问原委。
原来我上午投垃圾时,恰巧被细川撞见,他见我投错了地点,原想与我说明,但见我走得匆忙,又恐语言障碍,便拾起这个袋子打算放到我们这个区域的点上,不料他赶到时,这个点的垃圾已被清理,于是他只好又送到我家门口了。
我哭笑不得,怎么会遇到如此较真的邻居,这袋瓶子又得等到下周方能“出笼”。抱怨归抱怨,入乡还得随俗,顾不得细雨沥沥,又随女儿去踩点我们这个投扔点,以免明日再错。到了目的地,抬头一看,呵!还真牛,垃圾箱的上方拉起醒目的横幅,大意是:不准扔大型垃圾﹑注意垃圾分类﹑请到指定的地点扔垃圾。据悉,这是周边居民的自发行动,路过一个大型垃圾的定点处,只见空调、洗衣机之类的电器张贴着价格不一的垃圾卷,整齐地排列在那里,倒像是等待出售的二手货。
突然意识到,这不是细川先生在较真,而是全日本人在较真,想来,日本民众对于垃圾分类的自觉行为,除了长期养成的良好习惯,更多的还有来自于这种公众的相互监督机制,而清爽宜人的环境正是在这样较真的相互监督中形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