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人才
戏曲服装是传统戏曲一个标志性的元素。从款式、颜色、花纹到制作工艺,有各种讲究和规范,可以说戏装本身也是一门艺术。不过近年来这方面的人才却越来越稀缺。
服装设计出身的上海越剧院副书记张豫美告诉记者,上越没有在编的服装制作技师已经有很多年了,帮助越剧院打理戏装制作工场的是几位没有编制的老师傅,而现在这些师傅大都已年迈,只有一位还在为剧院制作戏装,院团在这方面面临后继乏人的境地。
而上海京剧院这方面的力量要相对强一些,不过虽然有一支在编的服装制作队伍,但上海京剧院副院长曾祖德告诉记者,因为剧院的技师人数有限,如果排一出新戏的话还是要到外面的工场制作服装,仅仅依靠自己的技师在时间上实在来不及。曾祖德还告诉记者,纵然有自己的制作人员,戏装上所需的刺绣还要依靠苏州的绣娘来完成,院里的制作人员只是负责前期的裁剪、出刺绣的花样,以及衣片绣成后的“拼装”等工序。
少保障
而上海昆剧团与上海淮剧团则完全没有自己的服装制作部门。没有自己的服装制作团队结果就是排一出新戏得到处“求爷爷告奶奶”。上海昆剧团副团长谷好好说剧团正在排的新戏《烟锁宫楼》由台湾设计师设计戏装,好不容易在苏州找到了肯以较合理的价格接下这一单的制作工场,但全部戏装要到1月份才能交齐,而到那时剧团去台湾演出的道具已经托运掉,这些服装只能大家随身带上飞机。
没有自己的制作团队,不仅时间上难以保证,质量有时也是一个问题。淮剧名角梁伟平就对记者“抱怨”说,现在连一双好的厚底靴都不容易买到,他说现在能做出质量上乘厚底靴的技师越来越少了,很担心长此以往这门手艺会濒临失传。不过对于院团来讲要养一支能完全独立完成新戏装制作的队伍又不太现实。在采访中,谷好好、梁伟平都表示,如果上海戏曲艺术中心属下能建立起这样一个制作团队,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现在的这种局面。
临困境
保护和传承戏装的制作工艺也是上海越剧院计划启动越剧服装制作培训的一个重要原因。不过急需保护和传承的不仅是工艺,戏曲服装文化的传承也面临困境,不少年轻的业内人士对戏曲服装的规范知之甚少。爱好收藏戏曲服装的天津名票程滨告诉记者,传统戏曲服装是按照级别、身份严格划分的,无论款式、颜色、花纹都有讲究,穿错了等于身份认证出现了偏差。不过现在戏曲舞台上却时有穿错衣的现象,程滨说:“现在有的演员在《造白袍》里饰演张飞时戴夫子巾,但戏曲里的夫子巾只有关羽和项羽这种半神似的人物才能戴,张飞无论如何戴不得。总不成当时张飞心想:‘我二哥可算死了,总算轮到我戴夫子巾了……’”此外黄忠穿帝王才穿的杏黄色蟒是错了颜色,富贵衣上用回金纹则是错了花纹。
这些舞台上的穿错衣现在已少有人提出,不仅仅是对规范不重视,也因为真正懂行的已经不多了。程滨直言:“其实过去除了干这个的,业余爱好者很少研究这个,唱戏的人自己都门清。现在有些爱好者倒喜欢研究研究,好多唱戏的自己却不懂了。”
本报记者 王剑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