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倚老卖老时爱说:“我走过的桥比你走过的路多。”此话的修辞手法极尽夸张之能事。但若是生活在青浦金泽的老人口出此言,应该是有充分底气的,毕竟金泽水乡古镇有着“江南第一桥乡”之美誉。
金泽位于青浦也是整个上海的最西端,再跨一步就是江苏吴江了。这个江南的鱼米之乡水网密布,古时又是鱼米集散地,商户云集。出于经济发展的需要,历朝历代接踵而至地在这里造桥,千百年累积下来,在金泽0.6平方公里的区域内,竟然集中了多姿多彩的42座桥。其桥梁的密度,不仅为中国之最,也堪称世界翘楚。
一个怡爽的秋日,我们来到了桥乡朝圣,只选取了镇中心市河边上塘街南北约一里路走一遭,竟踏过了十余座形态各异的古桥。有建于南宋的普济桥、万安桥,有出自元朝的如意桥、迎祥桥,有明代诞生的放生桥和上、下塘街隔河相对的天王桥、塔汇桥……因为河汊纵横,桥也就东西向、南北向,或相连、或相望地顺势而筑,看似闲散又极有章法地散布在处处碧波之上,掩映在房舍林阴之间。
这些桥,有着各个朝代的鲜明风格,或拱或平,单孔多墩,有朴素的石板也有精美的雕凿……那座紫石筑就的普济桥,据说每逢雨后,会闪现晶莹的光泽,宛如一座宝石桥。当然令人印象最深还是位于南首的迎祥桥。它造型特别,桥身极薄,又无栏杆,桥面及两边外侧覆贴水磨方砖,外表看上去就是全砖的,所以当地人称之为“砖桥”。踏上略有坑洼的青砖桥面,心中还真是有点异样的感觉。元、明两代,此处是古镇繁荣经济的中心,各路往来的农渔产品,均在桥两岸集散,人来人往,川流不息。迎祥桥为“金泽古八景”之一,有“月印川流,水天一色”之美,也颇入骚人墨客法眼,清代诗人陈自镐就有《南桥月夜》一首:虹影环空烟渚宽,高悬皎月壮青观。波摇天半蟾空岭,珠落江心蛟窟寒。清雾翳林风澹沱,警湖触柱水回盘。凭虚应有乘槎客,欲上星河云外看。
金泽古桥密布已足够称奇,更奇的还有“桥桥有庙,庙庙有桥”的建筑格局。如圣堂庙边圣堂桥,天王庙旁天王桥等等,金泽的庙最早建于东晋,宋、元、明、清以降,数量渐增,可惜在抗战和“文革”中,多有损毁。我们在放生桥边的总管庙外,听得磬鼓诵经之声,闻见香火熏燃之气,和卖香花券的大婶闲聊,她毫不客气地说:别说金泽的庙了,天下事也由总管庙总管。庙和桥,也算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吧,在金泽就是这么相依相偎艺术地结合在一起,也算是一大奇观了。
其实,感概良多的还有这古镇水乡尚未被侵扰的宁静。黑瓦白墙的屋舍一面枕着碧绿的河水,另一面夹着青石板铺就的上、下塘街,巷子里随意晾着碧油油的熏青豆,石桥上晒着黄灿灿的豆秸杆。民风淳朴,东西无需看管。回程时见一老人将晒透了的豆秸杆往桥面上一甩一甩的,金黄的豆子就留在了石板上,扫拢便是。那剩下的还是用来“煮豆燃豆箕”的燃料呢。要不是看见一个女孩蹲在河埠头打手机,真以为这“水多桥多庙多”的清静所在像是“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桃花源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