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空中俯瞰星舞台,形状仿似一架三角钢琴。内里,则功能齐全。一楼有着挑高10余米的中庭,可开展各类展览展示活动,显得气势恢宏。艺术节期间将举办河南安阳中国文字博物馆带来的《汉字》展。二楼一侧可做小型展览,另一侧则是数字娱乐设备区,各类结合体育健身、动脑游戏的数娱设备特别吸引青少年。此外,还有上海独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图书馆,不仅囊括了国际级、国家级和市级非遗项目相关的图书视频资料,还经常开展演示活动,动静相宜。与此同时,也体现了群艺馆近年来新设立的“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三楼、四楼则分布着适合各类规模的大中小型报告厅。大的能放电影,中小型的则能根据需求进行各类文化艺术讲座。原先振飞楼的格局并没有太大变化,一间间教室如今还是一间间教室,不过成为老年艺术大学和艺校的传习艺术的场所。这里,则体现了“上海东方社区文艺指导中心”的部分功能。
加上原本就存在的《上海故事》编辑部办公室和大片绿地、公共空间,市群艺馆从2006年落户此地并扩建改造后的建筑面积,达到17300平方米。
在2006年前,市群艺馆一直“居无定所”,56年间搬迁了16次。从1956年12月30日建馆起,曾在市百一店楼上、外滩现俄罗斯领事馆、长乐路周信芳故居、黄陂北路226号原美术馆、复兴中路文化广场等地临时办公。直至2001年6月,上海市戏曲学校并入上海戏剧学院并在莲花路有了新校区后,才落户戏曲学校的校区。从此,市群艺馆在中山西路安定下来,逐渐成为365天几乎天天开放、面向群众的公共文化服务场所,更是草根明星的大舞台。
本报记者 朱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