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月8日,我们原石油炼制590班近40名同学在母校相聚,庆贺华东理工大学(简称“华理”,原名华东化工学院)成立60周年。1964年我们班从母校毕业后,大家奔赴祖国各地的石油化工战线,彼此天各一方。再次相聚,大家均已年过七旬,真有点少小离校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的感慨。彼此讲得最多的是对母校和当年老师们对自身的培育之恩、教导之恩、传授知识之恩。
60年来,华东理工大学始终遵循着第一任校长张江树倡导的“勤奋求实”校训,谆谆教育十六万多名莘莘学子。每个毕业生也不负母校的期望,在各自的岗位上努力工作,报效祖国,为母校争光。
此次聚会组织者之一是王基铭同学,他与我同庚,皆浙江上虞人。他个子不高,身体略有发福,精神矍铄,相貌变化不大。他原在我们班上担任无机化学、化工建筑概论等课程的课代表。毕业后从参加农村社教到上海炼油厂当操作工、施工员,再到后来成为国家石油化工的高级管理者,成为石油化工及工程管理专家。此次见面,同学们都为他感到高兴,因为他在200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另一位同学舒兴田原是我班篮球队的后卫。他与王基铭来自同一所中学,一同考进新中国第一所以化工为特色的高等学府——华东化工学院。又同在一专业同一小班,又住在同一寝室,睡在同一张床的上、下舖。在五年大学生活中,舒兴田的刻苦我是记忆犹新的。他休息天把自己关在蚊帐里刻苦攻读,苦背《俄华辞典》。毕业后分配至石油科学研究院。他数十年如一日,潜心科学研究,终于在新型和高效分子筛催化剂的开发和工业应用等研究中取得卓越成就,申请国内外发明专利达490件。他早在1999年就被评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我自毕业后在南京炼油厂工作,实践母校刘馥英、陈绍洲等老师研发的“分子筛脱蜡”新技术在南炼工业化,为填补当时国内生产可生物降解的洗涤剂原料的空白以及低冰点、高密度的航空煤油作出了一点贡献。到上世纪70年代初,我作为石油化工系统最年轻的“援外技术专家”,担当了“分子筛脱蜡”和“分子筛制造”重任,赴罗马尼亚工作三年,这在当时也是一段佳话。
这次聚会,让我们三十多个同学都分外激动,岁月如箭,人生易老,但回顾走过的路,大家都心潮澎湃,无论是获得奖项的同学,还是默默无闻的同学,我们都曾为中国石化事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