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6:夜光杯
     
本版列表新闻
     
2012年12月07日 星期五 放大 缩小 默认   
李杜相亲如兄弟
蒋元明
  蒋元明

  少出蜀,死当涂。号青莲居士的李白,在老家青莲乡匡山勤读十年,25岁仗剑出川,游遍天下名山大河,写下成千上万的诗篇,成为唐代伟大诗人,最后客死他乡。但故乡江油人民并没有忘记他,不但早就建了他的衣冠墓——“唐翰林学士李太白之墓”,还修了他的纪念馆。

  李白纪念馆是1962年纪念李白逝世1200年筹建的,位于江油市区美丽的昌明河畔,占地面积四万多平方米,建筑面积两万多平方米,和“青莲故居”、“大匡山”、“读书台”、“窦圌山”等二十余处李白遗迹组成“李白故里”。纪念馆园林格局,仿唐风格,三面环水,竹柳成荫。八年前我来过这里,故地重游,依然新鲜。

  太白堂、太白书屋、晓雅斋、怀榭轩、临江仙馆等等一一参观后,让我眼晴一亮的是新添了一处景观——杜甫堂。据介绍,这是河南人的创新。“5·12”汶川大地震后,全国支援灾区,河南负责援建修复李白纪念馆,于是乘机为杜甫添了这座堂——难道仅仅因为杜甫也是河南人吗?

  杜甫生于河南巩县,与李白同为唐诗的两座高峰。他们相识于洛阳,相别于山东,有长达两年经常在一起唱吟的经历,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李白想杜甫,“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杜甫忆李白“匡山读书处,白头好归来”。好一个惺惺相惜!

  其实,李杜二人有许多不同处。李白大杜甫11岁,相见时李白40有余,两入长安,有“翰林”、“谪仙”名头,早已名闻天下;而杜甫才30出头,名不见经传,进取无门,困顿潦倒,两人根本不在一个级别上。诗风也不同,一个浪漫主义,一个现实主义。性格更是有别,一个风流倜傥,“天生我材必有用”,一个老成持重,“语不惊人死不休”。再说,两个牛人在一起,一山难容二虎。自古文人相轻,何况又是两个顶尖级文人,“既生瑜,何生亮?”是什么让这两位大诗人相亲相惜呢?不用说,李白一眼就看出杜甫的才华、潜质,喜之,惜之;而杜甫则感觉相见恨晚,对李白敬之,爱之,二人遂结为朋友加兄弟,“余亦东蒙客,怜君如兄弟。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游”,成就了诗坛一段佳话。看来,他们不但有诗品,更有人品。

  李白早年出蜀,从此再也没回过家乡;杜甫晚年入蜀,且定居成都浣花溪畔,至今还有杜甫草堂在。杜甫因送朋友去剑阁到过绵阳,在这一带生活来往转游两年有余。绵阳因李、杜都来过,清代就建有李杜祠,供后人瞻仰。而绵阳离江油只有三四十公里,杜甫到没到过江油的匡山、青莲乡呢?暂无考据。但“匡山读书处,白头好归来。”杜甫确实是知道匡山就在眼前的……

  李杜文章精神在,千年万古永不灭。纪念堂的后边是一条奔流的昌明河,白浪翻滚,滔滔有声,流向涪江、嘉陵江,汇入长江,奔向大海……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综合新闻
   第A04版:评论
   第A05版:焦点
   第A06版:综合新闻
   第A07版:科教卫新闻
   第A08版:广告
   第A09版:民生新闻
   第A10版:社会新闻
   第A11版:法治新闻
   第A12版:早间点击
   第A13版:中国新闻
   第A14版:广告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目击
   第A18版:文娱新闻
   第A19版:文娱新闻
   第A20版:专版
   第A21版:体育新闻
   第A22版:体育新闻
   第A23版:体育新闻
   第A24版:财经新闻
   第A25版:财经新闻
   第A26版:深度报道
   第A27版:专版
   第A28版:广告
   第A29版:新民环球
   第A30版:新民环球/博览
   第A31版:新民环球/论坛
   第A32版:新民环球/人物·社会
   第B01版:家庭周刊
   第B02版:家庭/女性世界
   第B03版:休闲
   第B04版:休闲/全家乐
   第B05版:阅读
   第B06版:夜光杯
   第B07版:夜光杯
   第B08版:连载
   第B09版:现代家居
   第B10版:现代家居/实用谋划
   第B11版:艺术家具专版
   第B12版:新智
   第B13版:生活/数字世界
   第B14版:E生活/数字家庭
   第B15版:E生活/家电生活
   第B16版:E生活
李杜相亲如兄弟
“后花园”的作家心态
戏里戏外的小香咕
摹画自述
贺星期书会一千五百期
画家沈逸千
森林边缘(油画)
森林边缘(油画)
新民晚报夜光杯B06李杜相亲如兄弟 2012-12-07 2 2012年12月07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