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天去朋友家做客,见到了她的儿子强强。强强今年四岁,长得虎头虎脑、聪明伶俐,煞是惹人喜爱。不想我才夸赞了几句,朋友便连连摇头,直呼:“你不知道,别人那是野蛮女友,我们家这个啊——是野蛮儿子!”
此话怎讲?
朋友一声叹息,倒起了苦水。原来,强强从小听话懂事,一直颇让大人省心,可不知怎的,近几个月来突然染上了一个“坏毛病”——爱打人。起初,只是父母批评他时,他发脾气拍打父母几下,后来渐渐发展到只要一不高兴一不顺心就大打出手,不分场合不分对象,连平时最疼他的外婆、幼儿园里的小朋友和老师也不放过……而且那架势那狠劲,活像和对方有什么深仇大恨似的!朋友一千个一万个想不通,自己和老公性格温和,从不与人脸红脖子粗,怎么自己的儿子就成了一个暴力、野蛮的小孩呢?俗话说,三岁看到老。朋友不禁忧心忡忡,强强才四岁便这般暴力,长大后可怎么办,会不会变本加厉?
其实朋友有些过虑了,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强强目前的行为表现完全符合这个年龄段孩子的心理发展特征。3到7岁的儿童处于幼儿期,通常会发展出两种社会行为,一种是亲社会行为,另一种是攻击性行为。强强表现出的正是攻击性行为,所谓攻击性行为是指对他人敌视、伤害或破坏性的行为,可以表现为身体的攻击、言语的攻击或对他人权利的侵犯。一般儿童两岁左右就有了物主意识,开始出现争抢玩具等行为,到4岁达到高峰,5岁以后随着年龄的增长、家长老师的抑制这种行为出现的频率会逐渐下降。
面对儿童的攻击性行为,较常用的控制方法有:消除对攻击行为的关注和奖励,使不良行为得不到强化从而自行消退;还可以给儿童找一个“榜样”,使其通过观察学习,在友爱的环境里发展出互助、共享等亲社会行为。(作者为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