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队伍在扩大
义务家教服务队的“元老”们,回忆起当年组队的情形仍记忆犹新:“我们都是一群家庭贫困的大学生,是社会和国家的帮助,使我们能顺利完成学业,我们就想用自己的方式来回报社会。”如今,服务队的成员早已从最初的受助贫困生,扩大到了更多普通在校生,免费师范生们更是这支志愿者队伍的主力军。而且,他们的服务对象也在拓展。以前,义务家教只针对贫困家庭和外来务工人员家庭的子女,现在,只要社区居民有需要,普通家庭甚至智障残疾的孩子,义务家教的大门都会向他们敞开。在普陀区的一个社区里,有20多位智障儿童,服务队便经常派出20多名志愿者,对这些儿童进行了一对一的服务。
渐渐地,志愿服务的内容也从单纯的知识辅导,拓展为对小朋友的兴趣培养、生活照料和心理疏导。上小学三年级的小冯同学,从小跟着爷爷奶奶在山东老家生活,上小学后才到上海与打工的父母团聚。环境的变迁和心理的自卑,让他的行为充满了攻击性。心理学专业的大学生们用所学的知识判断,这个孩子的性格特征,是缺乏依恋感所致。于是,“小老师”们便不断地鼓励他,并给他信心和关爱。终于,一个原来人见人恨的小调皮,行为举止以及学习成绩都逐渐出现了改观。
坚持下来不容易
庞丽卿同学第一次上岗去做义务家教,回来后便与其他队员展开了讨论:“我们能教给这些孩子的到底是什么呢?”最终大家达成了共识,就是要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引领孩子们阳光成长。于是,为了这份沉甸甸的责任,志愿者们为小朋友们制定了详细的学习计划,帮助小朋友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辅导时遇到了难题,“小老师”就抄下来,回校后集思广益,并第一时间通过电话为孩子解答。如果志愿者出现了交接班情况,都会做好详细记录,便于接手的志愿者能掌握小朋友的学习进度和状况。
2004年,华东师大主体搬迁至闵行校区,服务队的许多队员也搬离了老校区,但他们仍然牵挂着市区里的孩子们,孩子们也像往常一样,每逢周末就期盼着“小老师”们的到来。于是,“家教长征”开始了。有的志愿者每次要花5个多小时在来回的路上,这对学业压力大、生活并不宽裕的大学生来说,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但是,他们每个人都选择了坚持。
体会自身的价值
服务期一年,每年固定的志愿者“小老师”有80多人,从成立至今,参加过义务家教服务队的大学生已经有1000多名,还吸引了许多研究生的参与。
在服务小朋友的过程中,志愿者们也深深感觉到,献出爱心的同时,自己也收获了许多。义务家教这段难得的体验,更让未来的园丁对教师这个职业有了更深的体会——怎么才能让调皮捣蛋的孩子安静下来认真听讲,怎么才能清晰有效地运用自己的知识为孩子们讲解难题……这些问题考验着“小老师”们的教学基本功。免费师范生高霜的话说出了志愿者的心声:“义务家教,让我们感受到了为人师的快乐,坚定了我们今后从事教育工作的决心。”张军同学也表示:“在孩子们叫着‘老师好’的瞬间,我会觉得这个早起的周末是如此美好。一个学期下来,看着孩子们的学习有了进步,我们会有很大的成就感。” 本报记者 王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