踊跃参与
3000多封来信饱含热情
从1982年1月1日新民晚报复刊,到2012年已经整整30周年。30年来千百万读者陪伴着晚报发展壮大,风雨同舟,一路走来。为了回馈海内外的读者,与广大读者共庆复刊30周年,从去年11月初到12月底,本报推出了30年30名金牌读者评选活动。
活动开展以来,收到近3000多封读者来信,经过海选初评和12位评审复评,按照广泛性、代表性、影响力等标准,评选出了30名金牌读者和30名金牌读者的入围获奖者。
积极建言
60名热心读者抢话筒
在座谈会上,读者代表中年龄最大的87岁,年龄最小的14岁,他们中有来自外企的精英,也有来自国企的骨干,有高校的教授,也有工人和学生。大家争抢话筒,畅所欲言,表达自己对晚报的期望和建议。
在社区文化中心工作的郑树林表示,新民晚报如何更加贴近基层是值得关注的话题。现在各社区文化中心活动很丰富,晚报可以将品牌输出到各社区文化中心,在那里建立更多连锁的“阵地”,多和居民互动,让我们的活动和报道更接“地气”。
旅居美国和加拿大的读者周善铸发言说,希望新民晚报给国外华人居住的大城市图书馆赠送报纸,让更多的华侨、特别是上海华侨多看新民晚报,寄托思乡之情。从事音乐网络的罗建明读者建议,晚报的发展应该和互联网紧密结合,不仅百万读者爱看,更要让千万网民读者爱读爱看。还有读者建议开一个新媒体专栏,版式可以创新,整合网络热点新闻、资讯和观点。在短短的40分钟内,共有16名读者发言。
开门办报
晚报将更加贴近读者
座谈会尾声时,新民晚报总编辑陈启伟对读者的部分意见和建议现场回应,他首先感谢金牌读者的真知灼见,深情地对60名读者说,读者对新民晚报来说是衣食父母,报人辛苦办报的目的就是为读者提供更多的精神食粮和服务。
今年,本报将会有一些改革举措,如将加强读者关心的天气预报板块的服务报道,届时会在固定的版面以图表的形式,把读者关心的天气预报数据、指数等信息具体展现出来。
陈启伟总编辑表示,晚报将进一步加强与读者的活动,如推出读者开放日,邀请读者到新民晚报参观、座谈,构建读者数据库,征询读者对晚报的意见和建议。今年,本报还会在社会活动上为读者提供实用性信息服务,如本报和上海市卫生局、上海市体育局联合主办的首届新民健康大讲堂上周顺利开讲,接下来会定期邀请知名专家,每月深入社区,举办健康大讲堂。我们希望,将切实有效的服务送到读者身边。
本报记者 李玮 马晓荔
实习生 赵天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