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上海市农学会蜂业专业委员会主任孙德官介绍,几年前,“市售蜂蜜半数掺假造假”事件曾令养蜂业大伤元气,由于掺假造假至今无法杜绝,且手段更加隐蔽,造成市场诚信度下降和供大于求,虽然高档产品如蜂王浆因造假情况较少、供不应求因而价格有所上涨,蜂蜜的价格始终未回归其正常价值。
一方面,酿蜜收入不高,另一方面,面积不断增加的大棚果蔬需要借助外力授粉结果,因此,越来越多的蜂农带着蜜蜂“飞”入菜地果园。记者昨天跟随蜂农奚爱民来到青浦赵屯的草莓大棚,每个棚里,都有5000只蜜蜂在白色的草莓小花间嗡嗡飞舞,一边采蜜一边授粉。
农户老林告诉记者,资料记载,蜜蜂授粉在美国可使草莓增产10倍,在他的草莓棚里,增产效果已达四五倍。放养蜜蜂前,大棚里的草莓大多得不到授粉,果实普遍个头小且出现畸形,一个大棚的产值仅数千元;放养蜜蜂后,果型整齐,个头变大,产值提高到三四万元,而请蜜蜂当外援的成本平均仅两三百元。
老林说,用膨大剂会导致草莓水分含量高、表皮薄,运输中容易损坏,已普遍不再使用。老林的话得到草莓培育专家、上海市农科院林果所所长叶正文证实。他表示,随着红霞等优质品种及蜜蜂授粉技术推广,膨大剂已在沪郊草莓大棚绝迹数年。再加上去年底天气较冷,病虫害少,杀虫药也很少喷洒,以崇明岛上的2000亩草莓为例,检验证实“零药残”,因此,市民今年可以放心品尝香甜草莓。 本报记者 孙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