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末,我工作的单位要改制为有限公司,以落实现代企业制度法人治理的组织架构。为了向客户说明新公司的改制情况,加上供销经营部也正好准备做一些业务活动的小礼品,所以决定一并定制一批印上工厂改制成公司简明情况介绍的纸折扇。作为部门副经理兼办公室主任,我开始联系有关承接方。
经过走访多家生产单位和比质比价,最后签订合同时,详细约定了折扇的大小尺寸、用纸克数、纸张白度、字体要求、交货时间,特别是连折扇中间扇骨的根数和必须用篾青作材料等都标注得明明白白,供需双方还当场签名密封了一把样品扇。至于最关键的单价,因为订购的量大,所以仅 4.2元一把,承接方差一点就不愿做这笔生意了。
半个月后,这2500把折扇按时送到了单位,我和几位同事随机抽验了10把扇子,并与封存的样品扇核对。俗话说:“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虽然我们不够专业,但和样品扇一比,感觉质量不差。于是按合同约定,货到验收合格一次付清货款!
但是,当大量折扇送给客户后的一个月,反馈来的信息真让我差点厥倒!原来当时折扇送到客户手中时,天还没有太热,因此客人大多打开看一下欣赏一番,扇几下就收起来了。而一进入夏季高温,客户们开始使用这把扇子,却发现用了不到半天,那扇骨就散架了,原因是中间那根固定扇骨用的销子断了!我心急火燎地检查那根销子,发现承接方为了节省成本,居然用了再生的黑塑料!
当然,承接方态度十分好,愿意全部收回后再改用金属销子。不过,通知客户后几乎所有客户都一笑了之,弄得我这个主办者十分尴尬和内疚,既对不起单位的信任,也收不到应有的广告宣传效果,真是阴沟里翻了船!
就这么一个仅占整把扇子面积和重量万分之一的“销子”,却让我遭遇了一次“滑铁卢”!“细节决定成败”,我真的体会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