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大学期刊社社长、社会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秦钠
观点:因地制宜多元解决
解决“三点半”难题学校不能全包,必须因地制宜,采取多种方式解决。秦钠建议,一是依托社区力量,社区学校办的晚托班比社会办学机构更能让家长认同。这一点也在@紫色风铃那里得到了印证,去年暑假她所在的浦东洋泾社区学校就开过一个晚托班,把孩子送去的家长对此评价很高,可惜只有40个名额。
另一种方式是“学校+社区志愿者”的模式,“发动志愿者,把教室利用起来。”秦钠说,她发现在一些社区,有一些刚退休的老教师,很想做点贡献,这些人既懂教育,又懂得孩子的心理,是很合适的人选,却没有被“用起来”。
●普陀区洵阳路小学校长朱乃楣观点:把时间还给孩子
取消晚托班前,洵阳路小学对全校700多位家长做了调研,只有100人有晚托班的需求,所以校方安排了两位老师负责看护学生,随后几年这个数字不断减少,现在晚托班已取消。朱乃楣觉得,晚托班办或不办,自主权在学校,如果有需要,自然要缓冲一下。“不过,取消晚托班,这个方向我认为是对的,我们要把时间、自由还给孩子。”
对于目前社会力量办晚托班红红火火的情况,朱乃楣觉得,这个市场需要规范和监督,“扶植那些做得比较好的办学机构,对那些场地、师资、资质有问题的,该关要关!”
●致公党委员、上海西部企业(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戴作为也递交了相关提案
戴作为建议,教育行政部门应就幼儿园、小学开设晚托班、兴趣班事项开展民意征询,以百姓意愿作为制定政策的依据。对社会机构办晚托班,教育行政部门要进行有效的引导和规范,鼓励开设真正符合孩子年龄特征,满足其兴趣与需求的课程。
戴作为认为,当初出台停办幼儿园、小学晚托班、兴趣班的初衷之一是减轻孩子负担,但孩子负担的真正根源是由于优秀教育资源匮乏引发的竞争、现行教育评价和选拔机制引发的竞争,这些都需要教育行政部门在推进教育改革上主动有所作为。本报记者 徐轶汝 孙佳音
(欢迎登录t.xinmin.cn,发送#我有提案议案#十微博内容,参与两会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