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初,美国前副总统、诺贝尔和平奖得主阿尔·戈尔在纽约举办了《未来——改变全球的六大驱动力》一书的新书首发式。《未来》是戈尔从更新的角度、更广泛的视野对人类社会未来作出的大胆预测和判断。同时,《未来》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说是戈尔的一个宣言,一份未来的政治行动纲领。《未来》一书出版后受到国外媒体的广泛关注,美国《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英国《卫报》、《独立报》等众多媒体都给予高度关注和好评。在Amazon.com上,《未来》的销售一直稳居政治社科类图书的前三位。上海译文出版社第一时间引进了《未来》的独家中文简体版权,将在2013年6月出版。
《未来——改变全球的六大驱动力》始于一个问题:全球变化的驱动力是什么?作为环保事业的大力推动者和亲身实践者,同时又兼具政治家、商业人士等多重身份,阿尔·戈尔以数据为依据,在深度研究和报道的基础上提出:《未来》是想探讨有关全球变化的六大驱动力,是如何彼此交汇和相互影响,它们将把我们带向何方,人类——作为一种全球文明——如何能尽量影响这些变化的展开方式,以重新掌握自身命运和塑造未来。
戈尔在书中提出六个正在出现的迅速重塑世界的变化,即:经济全球化引发的地球公司大重组;由无所不在的互联网引发的全球意识革命;全球化时代下政治、经济权力的较量;不可持续增长;生物科技新突破;以及人类和自然的冲突。哈佛大学教授、两届普利策奖得主E.O.威尔森则说:《未来》涵盖了政治政策、经济、科技和最尖锐的伦理难题,通俗流畅地告诫我们肩上担有怎样的责任。
以戈尔最擅长的环保问题为例,当地球因为人类工业每24小时排放的9000万吨温室气体而变得越来越热的时候,受到影响的不仅仅是大气层、水环境、可能的大洪水等灾害,更有影响到整个人类社会的食品短缺,以及因此而来的冲突、战争。
对另一个更重要的问题全球化,戈尔则认为“不仅仅是曾经相互作用的同类国家和地区经济体彼此结合得更紧密”,而是由科技进步、经济发展引发的一系列可能引发全球大变革的危机。比如近年备受关注的3D打印技术,当人们能够在家里凭借一台相对价格低廉的3D打印机打出需要的产品时,首先知识产权、版权、专利等法律法规就受到了巨大的挑战;其次引发了巨大的生物科技上的伦理问题,因为已经有技术能打印出医疗所需要的人体器官(以及与此相关的通过基因技术“定制下一代”),穷人将面临更严重的不平等;再有就是如果3D打印技术、机器人技术(美国已经开发出能同时撰写出上百万篇报道的机器人记者程序)得到普及,势必导致发达国家将原本外包给发展中国家的产业收回国内,一定程度上必然引发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的发展中国家的大量失业和经济危机。
同样,当互联网因为智能手机在发展中国家变得越来越普及时,戈尔指出这一方面会鼓励很多原本因为信息闭塞而导致被排斥在政治之外的人们,能更加积极地参与到民主改革中来;但另一方面,包括在民主改革中起到重大作用的社交网络在内,从艺术到科学,从集体政治决策到创建商业模式,再到人类思想、生活、工作等各种事关重大的社会要素,又都被本身极其脆弱且不安全的数字信息束缚。
对于一本以未来趋势为主题的书,读者总会希望作者能指明一个言之凿凿的方向。戈尔在《未来——改变全球的六大驱动力》中更多的是犀利指出现状的残酷,然后给出略显抽象的答案。社会有欠公平、资源过度开采、中国重新崛起、信息化贸易往来、3D打印、资本危机……对此《独立报》评价说:大多数理性的人都会同意他的观点与做法;我们只是不知道将来会不会有人来完成这些任务,以及怎样来开展这些工作。期待戈尔能够将书里的内容,变成切切实实的行政命令,改变知识界的面貌,让我们能够拥有一个未来,并指导我们为之做好牺牲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