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 多读书多动手
谈及自主招生,高中校长们观点一致——自主招生选拔中,学科成绩和竞赛得奖不是唯一。大同中学副校长郭金华介绍,该校在自主招生过程中,从阅读素养、学科思维、学习品质、创新潜质等四个方面对学生进行综合考查。除了面试,也会在团体游戏、动手实验过程中,观察学生是否具有团队协作能力、思辨能力和动手能力。郭金华说,从过去几年学生的表现来看,书读得不多、不深,解决生活问题能力不够,是学生们较为明显的“短板”。
郭金华强调,相比某一方面特别突出,而在其他方面较弱的学生,学校更倾向于综合能力较强的学生。以往,有单科竞赛成绩非常突出的学生,自主招生进入高中后,“跷脚”现象日渐突出。老师会更关注学生取得成绩背后付出的精力和代价。如果一个学生为了竞赛得奖,将绝大部分精力集中在单一学科上,这样的学生后劲并不足。
老师 提升评价能力
“自主招生不同于以往的理科班招生,要求老师不是单纯出学科类的考题,而要通过题目设计,发现真正有创新潜能的学生。”上海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科研处主任徐明认为,自主招生面试,考的不仅是学生,也是老师的能力。
徐明坦言,自主招生之初,有老师在设计面试题目时,仅仅是将原本动笔计算的题目,从试卷上搬到了口头表达。因此,学校成立了由上师大教授、学科带头人以及相当一部分思维活跃的中青年骨干教师,组成命题组,开始自主招生题库建设,旨在淡化学科色彩,考查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例如,物理特级教师张越会问学生,在日本大地震中,一艘快艇被浪卷上了2层楼屋顶,请问浪有多高?船的重心在哪儿?怎么可以把船给运下来?人文类题目则大多从社会现象或身边新闻讲起,只要有明确的观点,能够自圆其说,都可以。
“很多题目没有标准答案,需要通过老师的不停追问,考查学生思路是否清晰,批判性思维、发散思维能力究竟如何。”徐明介绍,如今,学校形成了“自主招生面试评价维度表”,明确各项打分细则,在自主招生前,对每名老师进行细致培训,确保建立一套公正而科学的遴选机制,让真正优秀的学生脱颖而出。
本报记者 陆梓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