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要用“双赢”来评价融绿联姻,为时尚早。虽然股权两家各持一半,虽然在公开场合双方不断摆出互敬互爱互助的姿态,更多的圈内人仍对这种合作的前景抱有疑虑。
“一个断臂求生,一个借鸡生蛋”,谁更强势,一目了然。
融创绿城接连爆出的一系列拿地收购大手笔,似乎也在给外界证明——人们看到,这并不再是慢工细做的昔日绿城,反倒,隐约会发现当年顺驰的影子。
融创绿城会重蹈顺驰覆辙吗?绿城式完美主义会在对速度的迷恋中步入沉沦吗?扩张背后的融创绿城,暴露出几重隐忧。
隐忧一:
缺兵少将,
还敢高速扩张?
上周日,融创绿城在上海召开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招聘会,据说打出“百万年薪”口号。招聘现场共开放了200余个空缺岗位,几乎涵盖了营销类、财务类、设计类、工程类、管理类等房企开发必需的各专业系统。
而就在当天晚上,融创中国(1918)和绿城中国(3900)联合公布,通过一间合资公司收购Golden Gegal Limited 全部已发行股本,代价为90.19亿元人民币。虽然此次联合公告并未透露卖方身份,有市场消息称,该项目地块由卖方在2000年获得,地块上已有部分发展为丰盛皇朝项目。丰盛皇朝项目曾因“捂盘囤房达十年”而被媒体屡屡曝光,网上房地产数据显示,丰盛皇朝项目共309套房源,自2010年4月开盘以来,售出78套,去化率仅为25%。自2011年3月至今,仅成交了9套房源。
这边专业人才全线告急,那边却紧锣密鼓巨资收购,融创绿城,走得是否太急了?
招聘会时在场的一位资深地产人看出些许门道:“现场的造势风格和激情宣讲,让人嗅到顺驰的味道”。
隐忧二:
顺驰式打法,
在上海能否奏效?
对上海市场而言,融创是陌生的品牌,但其老板孙宏斌当年治下的顺驰,很多合作供应商还是心有余悸的,由于快速扩张碰到资金链问题而被收购,如今东山再起的老孙,已经处处谨慎,挂在他嘴边的也总是“管控”和“现金流安全”,账面现金“超过100亿”,融创明显比顺驰从容和安全,但顺驰时期的标签——高周转、高杠杆,依旧在融创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快速销售、快速扩张,负债率始终在100%居高不下,这一特点也被带到了融创绿城这一合作平台,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平台公司去年90亿的销售额,今年指标飙升到300亿,存货大量集中在高端豪宅,受制于限购和对上海市场的陌生,即便以渠道销售著称的融创,或也力不从心,因此融创只有激情扩张,一边大举扩充销售队伍,一边通过并购等手法补充货量。有资深营销人指出:融创自建渠道队伍,在比较封闭的无锡等市场所向披靡,但在一手代理和二手中介均非常规范的上海,一味高薪刺激的政策会有很多后遗症,也很难实现无孔不入的销售策略。
隐忧三:
融创主导下,
品质会不会做减法?
全岗位的大举招人,说明融创绿城管理平台尚有不少补丁要打,同步又大举收购项目,这种充满赌性的激进做法,对于现金流已经大为改善的绿城和账面储备百亿的融创,市场即便萧条资金链或也能应付,但以往绿城项目对品质的极致追求,能否在平台后续开发的项目上一以贯之,将打上大大的问号。
首先,此番大规模全岗位的招聘,已凸显出每个项目在人才上的缺口,孙宏斌和宋卫平再互相欣赏,也难掩两个品牌在品质追求上的差异,理想和现实的两个极端,必定会产生冲突,而作为合作初期伸出援手的一方,平台公司融创主导成分更多,从上海几大豪宅项目一批绿城人的离开已看出端倪。另外,绿城在最困难时期,也坚持不减配置,不做减法,如今,虽然最困难时期一去不复返,但“城头变幻大王旗”,后续项目开发还能不能坚守理想,还能不能让始终追随的“绿粉”们满意,是一个不小的问号。
融创绿城,能否迈得快还迈得稳,除了规模资本上做加法,品质上能不能不做减法,我们拭目以待。
(丹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