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上世纪20至40年代诞生于上海的流行歌曲。这些优美动人的歌曲曾经装饰过一个繁华时代,铸就了中国流行音乐的第一个绚丽高峰。回顾这一段历史,对于我们客观认识通俗音乐在中国社会发展中的意义很有帮助。
一股音乐潮流的兴起,总是与其所处时代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有关。上世纪20至40年代,上海已经具备资本主义商业化都市的特征,经济畸形繁荣,西方特别是美国流行音乐通过舞厅、电影、广播电台等媒介流入申城,加之中国学堂乐歌的开设,市民文化生活和情感世界中已出现对流行音乐的需求。老上海的流行音乐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应运而生。从音乐家黎锦晖1927年发表中国最早的流行歌曲《毛毛雨》起到1949年,前后20余年时间,约有8000余首流行歌曲在上海诞生。这些歌曲大量的是以爱情和城市生活为主题,其中也包括抗战爆发后上海音乐人创作的流行于民众间的抗日救亡歌曲。这些歌曲借助广播、电影、唱片和舞台等各种传媒产生了极大的社会影响力,许多优秀作品传唱至今,成为华人世界中永恒的怀旧金曲。
老上海的流行音乐造就了中国近代一批著名音乐人。黎锦晖是中国儿童歌舞剧的创始人、中国歌舞学校的创办者,也是中国流行音乐的鼻祖。他的《毛毛雨》开创了中国音乐文化的新门类,标志着中国歌坛一个时代的诞生。此后10年间,他创作的流行歌曲至少有400余首。抗战爆发后,他创作了一批抗日救亡歌曲,当时红军队伍中就流行过他的《中华民族战歌》《十里送夫》歌。享有“歌王”之誉的黎锦光和“歌仙”之誉的陈歌辛是老上海流行乐坛的杰出代表。黎锦光的《夜来香》《采槟榔》《五月的风》,陈歌辛的《玫瑰玫瑰我爱你》《蔷薇处处开》《渔家女》至今盛唱不衰。《何日君再来》是作曲家刘雪庵1932年在上海国立音专读书期间为同学联欢会写的曲子,1937年这首曲子成为影片《三星伴月》的插曲,由黄嘉谟填词。后来这首歌被扣上黄色歌曲的帽子,刘雪庵因此背了几十年的黑锅,直至1979年才恢复名誉。许多人并不知道,这位著名音乐家创作的《上前线》《长城谣》等歌曲,是当时中国抗日歌曲的力作。那个时期的著名音乐家还有任光、严个凡、贺绿汀、安娥、严折西、聂耳、黄贻钧、李厚襄、刘如曾等。任光、安娥的《渔光曲》,贺绿汀的《天涯歌女》《游击队歌》,聂耳的《卖报歌》《义勇军进行曲》,黄贻钧的《花好月圆》,刘如曾的《明月千里寄相思》已成为中国歌坛的经典作品,《义勇军进行曲》建国后被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老上海歌坛唱红了中国近代一批著名歌星。周璇、龚秋霞、白光、李香兰、姚莉、白虹、吴莺音被誉为老上海歌坛的七大歌星。陈娟娟、陈云裳、陈燕燕是老上海影坛、歌坛声形辉映的“三陈”。周淑安、黄友葵、喻宜萱、周小燕、郎毓秀、斯义桂、蔡绍序、应尚能、胡然等是老上海学院派出身的著名歌唱家。姚敏、王人美、李丽华、胡蝶、欧阳飞莺、张露、云云、张伊雯等也都是那个年代的红歌星。“金嗓子”周璇因灌录唱片最多,被称为“华人唱片第一人”,她演唱的《夜上海》被称为上海的“音乐名片”。龚秋霞因歌喉甜润婉转,享有“银嗓子”的美称,凄婉哀怨的《秋水伊人》让人回味不已。白虹曾在1934年上海举办的“播音歌星竞赛”中荣获第一名,是老上海第一个举办个人演唱会的歌星,有“歌唱皇后”的美誉。
老上海金曲诞生的年代距今已近一个世纪。建国后的30多年中,以爱情和城市生活为主题的老上海金曲被认为是“靡靡之音”而遭封杀。改革开放后,对老上海金曲有了重新研究和认识。其实在香港和东南亚华人界,在老上海人的心里,这些金曲从来就没有失去过生命力。回眸往昔,老上海的那段音乐历史是值得珍视的。在短短20余年时间里,一个城市出现了引领一个时代音乐的潮流,诞生了那么多的金曲、音乐家和歌星,这是这座城市的骄傲。
音乐创作如何反映人类普遍的情感需求,同时又在音乐本体的艺术创造中融合中西、不断创新,引领社会的审美情趣,老上海金曲对我们不无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