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住“戏言”,话说这肚脐尽管完成了重要的历史使命,但人类总觉得还应该再让它发挥一点作用。现代人终于想到了一个点子:脐饰。一向有头饰、服饰、足饰……为什么不来点脐饰呢。肚皮,尤其是女人的肚皮,常常被看作一个性感平台,之所以性感,主要是有一个肚脐眼在点缀,否则,一个没有肚脐眼的肚皮不就成了一块怪怪的平板了吗?
脐饰在我国也有人称之为“肚脐扣”,起源于上世纪90年代的西方。就像戴耳环需要在耳垂上穿孔一样,为了佩带脐饰,必须在肚脐边的皮肉上穿孔,而且远比耳垂穿孔复杂,穿孔后要经历一个较长的愈合期(数周至数月不等)。穿孔处每天应消毒几次,首次装入的脐饰还得定时转动。饰品可用合金材料、水晶、宝石等制作,款式可通过螺纹更换。
热衷于脐饰的女性也许会诉说脐饰的一些优点,诸如饰品的可选性大呀、很灵活呀,想显露时只要换一套露脐装;不想展示,可穿别的衣服。不过当你听说在一次车祸中,一位年轻的女士因所系安全带强烈挤压脐饰而受到严重伤害时,不知有何感想。
也许很少有人知道肚脐眼中会积累一种“产品”——脐绒,内衣上掉落的纤维、身体上的尘埃由体毛缠绕着,组成一小撮脐绒而积聚在脐眼中。此现象主要见于体毛茂盛的人种内。2001年,澳大利亚悉尼大学的卡尔·克鲁谢尔尼基对这一现象作了系统研究,最后得出如下结论:脐绒由内衣纤维、坏死的皮肤细胞和掉落的体毛组成。和人们想象的相反,脐绒主要是从下往上进入脐眼的,即下身掉落的体毛和内裤摩擦产生一种引力将纤维吸入脐眼。男性的脐绒比女性的多,因女性的体毛细而短。脐绒都是蓝灰色的,这是各种颜色的内衣混合而成的“平均色彩”。克鲁谢尔尼基后来因其跨学科的研究成果而获“低级诺贝尔奖”(源自英语ignoble——低级)。该奖旨在激励人们对科学技术的探索,获奖者无奖金,但研究成果都在知名杂志上发表,因为它们“看似无用,但趣味无穷、发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