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远方的恋人》,多么迷人的标题。
贝多芬公开发言总是一本正经地说他不需要婚姻生活——“如果我把我的时间花在这样的生活上,那么我哪还有精力为有价值的、高尚的事业来工作呢?”艺术家不需要婚姻,但艺术与生命都需要爱情来点燃。据他的学生透露,贝多芬一辈子都在谈恋爱,最长的恋情也不超过7个月。鉴于贝多芬的超大工作量,猜测他的大部分恋情只停留在调情阶段而已。但尽管每段恋情都短暂,每段都是真心可鉴日月。
“我有满腔的话要向你诉说。——啊——我常常遇到这种时刻:要表达自己时,语言不管用了。”
“要冷静——爱我——今天、昨天——我流着泪对你何等渴念。”
在这些贝多芬的书信里,有一位匿名的“不朽的恋人”。这位戴着面纱的恋人已是音乐史上的著名悬案之一。他爱的这个女人是谁?后来在传记里,这位嫌疑恋人的肖像排满了整整两页。大部分都是他的女学生,一些名字,像朱莉塔·吉采尔蒂、苔莱泽看着十分眼熟,贝多芬的一些奏鸣曲就是题献给她们的。后来,罗曼·罗兰为了维护乐圣形象,去掉了两位已婚女人。
有一部贝多芬传记电影,《致永远的恋人》,以排除法经过一大圈筛选,以激情而迷乱的镜头告诉我们,这位永远的恋人,之所以无法公开,是因为她就是贝多芬的弟媳,也就是他的宝贝侄子卡尔的生母。这当然是杜撰的,因贝多芬不顾体面争取卡尔的抚养权而被胡乱八卦出来的。另一位重点嫌疑女人,也是一位有夫之妇,她叫约瑟·芬妮,也是贝多芬的钢琴学生,她在丧夫与改嫁之间,曾与贝多芬有过一段恋情。据说她的小女儿个性强烈且很有音乐天分,眉眼看起来简直就是贝多芬的私生女。当然还有别的猜测。贝多芬总是将奏鸣曲献给这位太太那位小姐,心意端显。这位女子之所以不可公开,很可能是已婚的贵妇。
记得我们小学五年级的课本上写道:一天夜晚,贝多芬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听到断断续续传来的钢琴声,他循声前去,在一幢旧楼里发现一位盲姑娘正在弹奏他的曲子。姑娘说,她很喜欢听贝多芬,但买不起音乐会门票。贝多芬于是推门进屋为她弹奏。此时,风吹灭蜡烛,合着月色如水,贝多芬即兴弹出了“月光曲”。弹完之后,他忘了告别,起身飞奔回酒店,连夜将《月光曲》的乐谱记录下来。
这个故事是假的。“月光曲”即《升C小调钢琴奏鸣曲》op.27,no.2。这首乐曲其实和月光无关,一位德国乐评家听完之后撰文说,这首乐曲令他想起“瑞士卢塞恩湖上水波荡漾的月光”。出版商于是顺便加上标题“月光”。写这曲的时候,贝多芬正谈恋爱,爱上了16岁的女学生朱丽塔。据说这是他最长的一段恋情,后来照例因门第悬殊而告吹,留下这首经典名曲作纪念。不要被标题迷惑,以为《月光曲》只有朦胧静美。因这朦胧静美的伏笔,才有后面比《暴风雨》更狂乱肆虐而波澜壮阔的第三乐章。 (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