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上海出生,在上海长大,即使在国外居住工作多年,我依然把自己定位成一个上海人,对这个城市感情很深。上海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城市,也是中国的金融中心,它承载着引领中国金融业包括保险业发展和壮大的重任。而我的保险行业背景让我尤为关注上海保险业的发展。
根据《上海保险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的数据,“十一五”期间,上海保险业对上海全市生产总值增长直接贡献合计近500亿元,占同期上海全市生产总值的近1%。上海保险市场保险深度和密度均有显著提高。根据规划纲要,到“十二五”末,上海保险市场保费总规模将达1350亿-1650亿元,保险深度将达到5.4%-6.6%左右,常住人口保险密度将达到5500元/人-6700元/人。
在整个金融体系中,保险的立身之本是保障,具有分散风险的功能,这是保险区别其他金融工具的一个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优势和专长。不过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保险企业倾向于用收益来吸引客户,这一方面与中国消费者不太乐于接受消费型纯保障类保险产品的消费倾向有关,但另一方面也会对保险的普及与推广,让消费者真正了解保险的本质产生不利的影响。过度地强调保险产品的收益水平而忽略其核心的保障功能反而使得行业易于受到倚重收益的消费者的诟病,失去客户的信任。客观地来看,目前消费者对于保险核心功能的理解和认知仍然是非常有限的。
近年来,从行业监管层到各个保险经营主体,要求进行业务模式转型和回归保障的呼声不断高涨,这让人非常振奋。在我看来,关注保险本质,把保障功能做深做细,这正是在做保险应该做的事。这一转变是保险行业可持续性发展的出路,是建设行业良好经营环境的方向,也是满足消费者不断成熟的保险需求的有效方式。
上海要建设世界一流的国际金融中心,这为保险领域的开放性尝试和改革提供了诸多有利条件,为保险企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契机。率先试点税延养老保险就是一个非常积极的信号,这不但是让商业保险充分释放社会管理功能的良好时机,也是让整个社会进一步认识和接受商业保险的重要举措。身为一个寿险行业的管理者,身在上海,能够见证中国金融业的这些重大进步,我感到非常荣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