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5月27日是上海解放日,上海近代城市化的百年进程从这一天转入一个新天地。不出十年,在沪的工业企业也经受了转变身份的洗礼。其间,荣毅仁恰似一位迎着时代大潮而上的冲浪者,起落得当、一往无前。他于1950年春,在上海接任近代华商最大棉纺织家族企业(申新棉纺织公司)总经理,数年后,他又当选上海市政府副市长,这段不寻常经历中自然少不了些耐人寻味的往事。(本文选自《档案春秋》2013年第7期)
与新市长面对面
1949年初,国共两党政权易手大局已定,荣家企业决策层对企业的去留必须迅速做出决断。荣德生于2月曾派人秘密去苏北解放区,实地考察中共对保护民族工商业政策的实施情况,因此他拒绝工厂南迁,表示留在家乡。4月他搬进在沪的新宅。当时荣毅仁已兼管申新纱厂的业务。荣毅仁回忆:“我也不愿做白华(指反对革命政权而逃亡国外的华人,作者注),又受到父亲的影响,也就在犹豫中决定留下来了。”此外,二哥尔仁曾对四弟毅仁说:“我们两人总要留一个”。后来荣毅仁对二哥说:我留吧。事后他把家眷也从香港接回上海。最终,与荣德生一起留下来的,有四子荣毅仁和七子荣鸿仁,显然荣毅仁的担子更重。
1949年上海解放初期经济环境极为严峻,因解放战争尚在内地推进,交通不畅,物价混乱,币制动荡,帝国主义的封锁禁运以及国民党飞机的滥施轰炸,投机活动难以抑制,大部分企业陷于半停顿状态,其中“二白一黑”(指大米、棉花和煤炭)直接影响沪四百余万市民的日常生活,而拥有全市近60%的纺锭的华资私营棉纺织业深陷困境。此时,申新在沪的六家纱厂该如何摆脱困境?荣毅仁果断作出大胆而明智的选择:找人民政府。
为了能恢复生产,荣毅仁曾多次走访华东纺管局、贸易部、人民银行等机构反映企业困难,还主动提出了不少解决困难的办法,如供应原料、收购、定货、加工、包销、贷款等等。“凡是我提出的办法,只要对生产有利,能够维持生产,度过困难的,政府总是迅速地同意照办,从没有受到过留难。这是我过去从来没有碰到过的事情,使我感到很快慰”。没想到,一扇神秘的大门就此在他眼前徐徐开启,很快他就有机会与市政府领导人面对面地接触。
1949年6月2日,市政府在外滩中国银行大楼召集工商界代表人士座谈。据与会者周而复回忆,“陈毅同志说:中国共产党和人民解放军要打倒的只是帝国主义、国民党反动派和官僚资本,民族资产阶级的工商业要受到保护。中国的私人资本主义工业,占了现代性工业的第二位,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力量……”会场上的气氛顿时活跃起来,到会的产业界人士接二连三地抢着发言,座谈会持续近3个小时。大家依依不舍地向陈毅市长握手告别,陈毅市长满面笑容,亲切地说:你们今后有什么问题,我们随时可以约谈。
荣毅仁也应邀参加了这次座谈会。在会前,他经人介绍,与陈市长曾握手寒暄,对陈毅市长留下不寻常的第一印象,他“身穿一套褪了色的布军装,别着中国人民解放军胸徽。乍一看,与我在马路上见到的众多普通解放军战士几无差别”。当然,更让荣毅仁感兴趣的是陈毅市长坦诚的讲话。晚年荣毅仁回想这段往事,若干细节仍历历在目:“陈市长说话带有浓重的四川口音,铿锵有力,给人以信心和希望。他性格豪爽而幽默,态度随和而诚恳……这次会议使我开始了解了共产党的政策,也开始认识了共产党人。”那天,荣毅仁还结识了副市长潘汉年,感到对方平易近人、和蔼可亲。
没想到几天后,潘汉年就约荣毅仁见面。那次见面不是在办公室里进行的严肃谈话,而是一次朋友间的私人聚会,地点在盛康年岳母家中。大家吃着点心,喝着咖啡,随便地聊了起来,从企业生产、市场行情和经济状况,谈到个人的家庭、经历和爱好,不知不觉中,荣毅仁“开始有了对共产党人的新的认识……以后,我同潘汉年同志的交往日渐加深,经常互相串门,聊天谈心”。
其间,令荣毅仁难忘的还有两件事。
1949年底农历岁末,因为要发双薪,有一个工厂发不出,工人有意见,跑到荣毅仁家里来讨要,荣毅仁因此无法回家。结果潘汉年知道后,亲自安排荣在上海大厦住下,然后请市委书记刘晓同志出面,要上海市总工会负责人向工人们做解释工作。经过一天一夜,问题终于得到解决。
另一件事是在推销1950年人民胜利折实公债的时候,荣毅仁代表荣氏各企业认购了12万份公债,拥护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其实1950年国家发行的人民胜利折实公债,原本分配给上海推销额3000万份,占华东4500万份的2/3,占全国1亿份的1/3弱。到3月31日,全市认购3068万余份。截至4月13日,共交款2267万余份,其中工商界交款1914万余份。曾任市政府办公厅副主任的梅达君后来在《在解放初期的日子里》一文中回忆道:陈毅市长为此曾邀请几百位工商界人士到中国银行楼上开会,动员认购,“荣毅仁先生当场认购了很多。哪里晓得到交钱的时候,却交不出来。问他为什么当时要认购那么多,他讲了心里话:‘我荣毅仁不认购多一些,别人还会认购多少呢?’潘汉年同志就要我们进行调查。我们一了解,荣毅仁所说的确是实情。潘汉年同志就如实向陈毅同志反映,陈毅同志又立即向毛主席报告。不久,陈云同志来到上海调查了解情况。潘汉年同志也如实向陈云同志反映了情况。通过调查,陈云同志充分了解了上海工商界的实际情况,回京以后,就削减了上海的认购公债任务。”
短短半年,与市人民政府领导们交往,使荣毅仁对市长们做事实在、待人坦诚的工作作风有了切身感受,他感到惊喜、温暖、亲切。往后,荣毅仁与新市长们的接触、共事机会渐多,彼此间的了解、信任、体谅也渐渐习以为常。
随着市政府相关机构、制度的建立,荣毅仁也参与了市政府的多项社会活动。1949年8月3日上海市第一届一次各界代表会议举行,代表的名单由市军管会和市人民政府商定,荣毅仁是工商界的代表之一。在市一届三次各界代表会议(1950年4月~12月)上荣毅仁成为主席团成员之一,并当选工商组第一召集人。在市二届一次协商委员会(1950年10月~1951年4月)中,他担任地价评议委员会的主任委员;在市三届一次协商委员会(1953年2月~1955年5月)中,他担任财政经济委员会主任。作为工商界代表之一,直接参与市政领导机构立法、管理活动已渐成为荣毅仁的工作之一。1950年5月,上海申新纺织厂总管理处成立,统一管理在沪的申新一、二、五、六、七、九厂(后无锡申三、广州第二纺织厂加入),荣德生任管理委员会主席,荣毅仁任总经理。此刻的荣毅仁也是市政协新代表,他的会务活动地跨沪、京,他的视野、思考、舞台日益拓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