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5月底,国内报纸纷纷报道各地在为即将到来的儿童节所做的准备:集会、展览、文艺演出、专题书刊……其中最让小朋友们期待的,是首先在北京、上海安排上映的儿童电影《风筝》。这部影片的特别之处在于,它是由中国和法国两国的制片公司合作拍摄的。建国后与西方国家的电影机构合作拍片,这大概要算是一个零的突破了。
如今年过六十的观众,大多对这部《风筝》印象深刻:生活在巴黎的比埃罗、尼高尔兄妹和他们的玩伴无意中得到了一只美丽的美猴王风筝,里面还藏有一封用他们认不得的文字书写的信件,在一家古玩店中国店主(谢添饰演)的帮助下,他们了解到风筝来自遥远的北京,信上那首充满热情的诗的作者,是一位名叫宋小青的学生。梦里,比埃罗兄妹在美猴王孙悟空的帮助下,飞到了北京,他们在儿童节那天穿越全城,并最终在天坛放风筝的人群中找到了宋小青。
作为中法合拍片,《风筝》的法方编导罗吉·比果(Roger Pigaut)是第一次执导作品,最初,他只是构思了一部短片,展现中法儿童在同一天内的生活;后来他又觉得这个题材更适合发展为剧情片,并为此改写了剧本,他用了一只风筝作为贯串剧情的重要道具,正当此时,他的朋友、著名电影导演伊文思从北京给他带来了美猴王孙悟空造型的漂亮风筝,这一下子点燃了罗吉的灵感,《风筝》由此终于成型了。
1957年4月,法国电影代表团访华,北京电影制片厂与法方的加朗斯电影公司商定合拍这部彩色儿童电影。中方指定的导演,就是后来拍出家喻户晓的《五朵金花》的王家乙,1955年王家乙导演曾经将张天翼的儿童题材小说《罗文应的故事》改编成电影剧本《罗小林的决心》。
整个合作拍摄的节奏进度都比较顺畅,当年的7月,中方人员赴巴黎,30日开拍;8月30日,法方摄制人员飞抵北京,9月11日在北海公园开拍北京部分的第一个镜头,为了庆祝这次合作,中法双方工作人员还特地燃放了鞭炮。这组节日公园场景里的儿童群众演员,是府右街小学的孩子们。
时隔五十多年回看这部片子,面孔上带了雀斑的小主角巴尔地纳(比埃罗的饰演者)才12岁,而扮演妹妹尼高尔的女孩茜尔维也纳更是只有5岁半,连同调皮捣蛋抢走了风筝穗子的贝贝儿,他们全是导演通过巴黎的广播电台按剧本要求寻找到的,在北京的拍摄期间,小女孩手里老爱拿着一只中国手工制作的绒鸟玩具。
当然,50年前的北京和巴黎的街景,更让人觉得美不胜收,想要得见,只有从《风筝》里去寻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