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夏日炎炎,各大高校和科研院所进入暑假。然而,研究中的课题、进行中的实验、实施中的工程,没有假期。请随我们的记者走进不放假的科技第一线,走近盛夏里的科研人。
无边的酷暑一眼望不到头,位于松江的“望天大个子”——65米口径射电望远镜依旧“精神抖擞”。上月刚完成望远镜主体验收测试的它,正自信地等待专家组的最后评审结果。整个下半年,65米射电望远镜将全身心地投入嫦娥3号联测联调的工程中去;本月底,它将满足完成嫦娥3号测轨定位任务的各项能力要求——真正意义上的“大考”就在今年底。
冰火两重天
最高温度持续超过38℃,让人们对矗立在一片农田中的65米射电望远镜有些挂心。记者近日随工作人员登上5层楼高的设备层,一窥其中的奥秘。真可谓冰火两重天——露天支架在烈日下需戴上手套才能“搭把手”,电梯内的温度在40℃以上;而在设备间里,巨大的风扇带来习习凉风,更关键的是,低温接收机内不断注入氦气以维持-260℃的最佳性能温度。
分别来自青浦和松江的两路电、再加上备用发电机的“三保险”,可让65米射电望远镜运转吃上“动力定心丸”。8月起,上海天文台射电研究室的50多位工作人员将轮流排班,确保每天16小时有人值守,开始为嫦娥三号的测轨定位任务准备、练习、热身。(下转A2版) (上接第1版)
满满日程表
6月,天线系统测试。
7月,主动面调整系统测试。上海交大研制的1100多台触动器“貌不惊人”,栖身面板的四角,每一台管住相邻四块面板的微调,简直称得上主动面的“运动神经末梢”。
8月,65米射电望远镜和L、X、S、C四个低频段验收评审。上海65米射电望远镜共有8个频段,用于探月工程的是两个低频段:嫦娥二号使用S/X波段,嫦娥三号仅使用X波段。
9月,探月工程VLBI测轨联调和射电天文试观测。
10月,从美国国家射电天文台(NRAO)引进射电天文观测终端,开始对谱线、脉冲星、河外星系等射电源的正式观测。
……这是上海65米射电望远镜近期的日程表,排得满满当当。
■ 为嫦娥3号追踪双目标
由中国科学院、上海市政府和中国探月工程共同出资建造的65米射电望远镜,在“嫦娥”发射年自然格外忙碌。与探月工程相关的硬件设备早已齐全,新的VLBI指挥中心也已就位,软件上则需针对嫦娥三号的飞行过程“量身定制”程序。上海天文台射电研究室副主任刘庆会透露,由于嫦娥三号将实现月面软着陆和行走,所以要对着陆器和巡视器双目标定位,做到各通道之间内部时延“步伐一致”,才能确保测得的数据纯粹反映着陆器和巡视器之间的距离。
■ 助嫦娥2号擦肩小行星
事实上,去年12月13日16时30分09秒,落成不到2个月的上海65米射电望远镜便投身于嫦娥2号的特别任务——与小行星图塔蒂斯“擦肩而过”。在距离地球约700万公里的太空,嫦娥二号探月卫星以10.73公里/秒的相对速度与小行星图塔蒂斯交会探测,最近距离仅3.2公里,这无疑对卫星轨道的精密测定提出了极高的要求。中科院的VLBI天文观测网功不可没,上海天文台负责该网的设备研制和观测运行,65米射电望远镜是其中的主将。
中科院上海天文台台长洪晓瑜介绍,VLBI(甚长基线干涉测量)是现代天文观测中分辨率最高的观测手段,目前中科院VLBI系统由4个VLBI观测站(上海佘山站、乌鲁木齐南山站、北京密云站、云南昆明站)和1个VLBI相关处理中心(上海)组成。其中一项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神器”是学名为“数字基带转换器”(DBBC)的宽带数字记录终端。数字记录终端好比“读卡器”,对个人用户而言早已是家常便饭,对大型望远镜来说可还是稀罕物,目前国际上常规使用的仍是模拟基带转换器(ABBC)——暂时满足探月一期工程需要尚可,但维护起来极为困难,稳定性和可靠性都有欠缺,且难以校正。上海天文台2007年启动研制的中国DBBC,目前已在中科院VLBI网的四大台站悉数安装,由于在探月二期工程中的使用而成为国际同行中首先投入应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