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天逛杭州,是最惬意的事情。正值春茶上市,西湖龙井,天下闻名。同新昌龙井叶片毛糙有别,西湖龙井手感细滑,口感清甜,采购龙井之地主要是梅家坞、龙井人家和九溪十八涧。每逢清明前后,八方茶客会前来杭州问茶,梅家坞是首选,狮峰特级龙井是梅家坞的品牌。上市之初的龙井茶叶青绿鲜嫩,清翠欲滴,待沸水稍凉后冲泡,茶香顿时飘散,看着一片片嫩叶瓣慢慢沉落,即便不品茗,也饱了眼福。
据杭城人说,正宗的特级龙井,产量极少,有些不法商家贩来新昌龙井冒名顶替,但只能坑蒙一些老外,老茶客只需抿一口,便能辨出真伪。我算不上嗜茶,但也酷爱西湖龙井,每年春天,总要抽空去杭州问茶。那天清晨,有点细雨,一家三口先奔梅家坞,不料“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那儿已是人满为患,茶家也早已摆出摊子,招呼顾客。梅家坞地不大,但设施齐全,喝茶、用餐、供土特产,一应俱全,我们挑了一处歇脚喝茶,茶叶是上品的龙井,清香扑鼻,色味纯正,便和摊主谈起了价格,他拿出几瓶茶叶供我们挑选,并一一报价,也许摊主看准了我们对先前那杯茶的留恋,竟对杯里的茶叶报出了一个“天价”,而且死活不肯让利,这让我感到可笑和可悲。可笑的是他把茶客都当成了腰缠万贯的白痴;可悲的是,他抛弃了公正和诚意,失去了从上海特意赶来存心要成全他生意的顾客。一气之下,对梅花坞的热情顿减,便转身离开了这一茶叶品牌市场。
回到湖滨,用完午餐,细雨已歇。稍事休息,便去九溪十八涧问茶。沿着山坡路缓缓同行,望着脚下的涓涓细流,天虽阴,心境却慢慢转晴。走过了九溪十八涧,终于见到茶家。和梅家坞相比,这儿人烟不旺,知我们来意后,茶家先端上了茶,然后介绍龙井的品种,我抿了一口“九溪茶”,感觉一般,茶家说前两日来了一帮福建客,专拣贵的茶叶买,也不还价,一下就把这里仅剩的几袋好茶掏空了,我暗忖一定是公款消费而非私人嗜茶,况且福建产武夷山大红袍,何必再来杭城买茶,想必公款消耗量大,包括礼品;大红袍是本土产物,西湖龙井则是外乡产品,作为“贡物”,更能显进礼者之诚心。何况他比你先到,且是大户,我们是后来者,是小散户,自然连残羹冷炙也品尝不到了。
回到住处已是华灯初上,匆匆用过晚饭,便去西湖边欣赏夜景。坐在湖畔长椅上,面对夜灯下微起涟漪的湖面,内心渐趋平静,虽赶了一天路,却不觉劳累,是西湖的美景抚慰了疲劳,人云“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果不其然。依我看,杭州之景远胜于苏州,因为杭州之美就在西湖,西湖又居闹市中心,这在城市景色中是独一无二的;而杭州之美又不全在西湖,西湖周边的景色,如雷峰塔、岳王庙、虎跑等“西湖十景”又为杭州增光添色,杭州人民为保护天堂之美小心翼翼,西湖周边严禁建造高楼,沿湖一带的景点,如“柳浪闻莺、花巷观鱼”等均免门票,为吸引游人,杭州人显得多么大气!春天来杭州,如无日光暴晒,在湖畔徜徉,也有“入天堂”之乐,游人如织自然不奇怪了。
第二天,依然是阴天。清早便去龙井人家问茶。顾名思义,那就是一户户茶家,户贴户,茶摊挨茶摊,我们走了一圈,最后落脚在一户老夫妇摊前,看面相,很忠厚,妻子在铁锅内用手炒茶,丈夫坐在一旁,上龙井人家的茶客也不多,见我们望着那铁锅内的茶叶,老人搬了三把椅子让我们上坐,一时大家都不说话,我心想老人不会是贪婪的茶家,他卖茶叶,也许是祖辈遗传的家业,也许是他个人的志趣,同梅家坞那个把顾客看作可捞一把的摊主不同,他的心态是平静的,买与不买随客人方便,能欣赏西湖龙井的也许就是他的知音。他终于开口说话了:“要不要先喝一杯,不收钱。”老人微笑着问。见我们点头,便引领我们上石阶走进他家,坐定后老人从铁盒里拿出三袋茶叶放在桌上,端了九个杯子,每种茶叶泡三杯,供我们人手一杯品茗比较,如按分量,这九杯茶起码得消费他大半两茶叶,可他脸挂微笑,毫不在意。三种茶叶确有差别,最后我们选定了一种茶叶,应是上品的“明前茶”,他不住地点头,也许真的遇到了知音。我们喝着茶,开始了攀谈,他祖上确实是茶农,到他父亲一代,家道开始振兴,而他则尝到了改革开放的甘露,做起了茶叶生意。“龙井人家”虽不及梅家坞闻名,茶客也少,但他这户茶农生意一直不错,他说,再晚几天,他家的“明前”、“雨前”新茶将被老客户“统购”,真不知为何有那么多人爱喝龙井茶呢!
爱喝龙井茶的缘由,我想他比我更清楚,我也不敢“在关公面前舞刀”,只是感谢他的热情,他的大度,他的新茶,我想拿顾客当成朋友的生意人,他的生意必定红火,尤其在这物欲横流的年代,研究做生意赚钱的奥秘,实在是太重要了。
最终以一个十分公道的价格完成了此次杭州问茶的心愿。告别了老人,踏上归途,心情特别轻松。我又想,有时购物未必拣名声显赫的商家,只要卖家以平和坦诚的态度对待客人,热情大度,不弄玄虚,更不搞欺诈,以这样的待客之道,何愁买卖不成?这同恢复正常的医患关系似乎也有点类似。杭州问茶,从老人身上获得了茶叶之外的诸多启示和感受,也算不枉此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