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一直有强烈的高楼情结。记得小时候,外出拍照片,首选地就是外滩,因为背景有当时上海为数不多的大楼之一:上海大厦。中学毕业,有同学把家里的照相机挎出来,大家来到人民公园,将镜头都对准了国际饭店,这也是当时申城第一高楼。
所有城市都会把当地最高的大楼作为地标。我在广州工作时,正赶上改革开放拉开大幕,34层120米高的白云宾馆闻名遐迩。凡有朋友来羊城,我都会领他们去仰望一番。那年头去深圳,53层的国贸大厦是必游之地,在楼顶旋转餐厅,体会一下小平同志俯瞰特区的感觉。当时这座“中华第一高楼”,也不过高160米而已。
后来大变样的上海,就把建高楼的制高权牢牢攥在手里。一座467.9米高的东方明珠,令无数海内外游客震撼。坊间传说,广州人看过东方明珠后,觉得广州这些年有滞后之势,关键是没有一座吸引人的高塔,于是在2010年亚运会之际,建造了600米高的“小蛮腰”电视塔。但高塔还是难比高楼气势雄伟。上海继420米金茂大厦、492米环球金融中心,再到刚刚结构封顶,总高度将达632米的上海中心,将中国的高楼推向云端。
不过,如今将高楼作为背景来拍照的人可能大不如从前了。登楼体验“高入云端”感觉的人也日益减少。高楼见多了,见高不高了。更重要的是,国人满世界跑下来,发现一个国家的真正实力,并不是以高楼为唯一标志。创意之都伦敦,没有什么高楼。艺术之都巴黎,除了300米高的埃菲尔铁塔,无甚高楼。纽约的高楼不少,但美国的高科精华,如今却是在一片低矮房子的硅谷。前几年我随一个考察团到台北,发现团内竟无人去登101大楼,都去参观文化园区。
当然,我们需要“万丈高楼平地起”,它是衡量一个城市综合技术实力的重要标志。但同时,我们的城市在现代化的进程中,可能更需要科技、文化、教育的高度。当我们自豪地向来客介绍城市的博物馆有多少艺术家佳作,研究所里有多少建树颇丰的科学家,大学里有多少令人肃然起敬的大师学者,社会上有多少创造各种财富的精英,这种崇高感,也许远远超过一幢“世界第一高楼”。正因为此,上海中心里建起了马未都观复博物馆,它的高度,有了崭新的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