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热难当,电视里的一些娱乐节目,更让人感到吵吵闹闹。就在此时,经友人介绍,收看到了河南电视台的《汉字英雄》节目,不啻吹到了一股凉风,似乎浑身舒畅。近日又见到中央电视台也推出了一个有关文字的节目,考虑得似乎更周到些,大有后来居上之势。不管怎么说,这类节目被陆续推出,热情而又认真地引领广大观众,特别是暑假里的中小学生,一起识文断字,实在是一件功德无量的大好事情。
咱们的汉字已有几千年的历史,成了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可近年来似乎遇到了厄运。随着电脑的广泛使用,文字手写的机会明显地少了;随着社会空气的浮泛,语言文字这类基本功日渐被人忽视,不以为然了;更随着民族文化传承过程中误区的增多,人们不再把前人的积累当回事,实用主义地对待这方面的遗产,以致正误、文野、荣辱的标准都日渐模糊了。
于是,错别字泛滥成灾;于是,大学生、研究生的字也写得不成样子;于是,在一些隆重的场合,在一些重要的媒体上,甚至在一些不容忽视的正式文件上,都会不止一次地出现文字错误。至于一些名人、贵人、高人、大腕、大款题辞中所出现的笑话,就更是屡见不鲜了。
汉字有数万,涉及到的学问浩瀚无边,倘哗众取宠地显摆、卖弄、钻牛角尖,虽可吸人眼球于一时,终究会缺乏实效而被人抛弃。该节目的编排,内容适当,讲究实用,不但讲常用字、易错字,还兼及由于社会发展而使用频率高的科技用字、医药卫生用字等等,如一些电脑方面的字、常见的药品用字,大家都感到亲切、实惠。更值得肯定的是节目不仅授人以鱼,更能授人以渔,不断地结合实例介绍一些有关知识和方法。主持人和专家又都态度诚恳,淡化竞争意识,使它比一些文艺方面的“选秀”节目更朴实耐看。
当然,这个节目要办得雅俗共赏,深浅适度绝非易事。就拿书写的笔顺问题来说,现在常忽略不计,不少人就有意见;而有些字件的规范问题,不仅说起来复杂,还会涉及学术界的争议,难以定夺。倘若再引进一些书法方面的内容、文字学方面的内容,难度也许就更大了。我以为,应进一步明确收视对象,以中小学生(包括他们的家长)为主,其他各阶层各种水平的观众则可各取所需,要想让全社会的人都满意是很难办到的。
好事就要办好,要持之以恒地办下去,这就更难了。二十年前,笔者在上海电视台曾主持过一档《今日一字》节目,也是谈文字的。做了一阵未能坚持下去,原因自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是经费,拉不到广告,什么都免谈。而文化类的节目,是具有公益性质的,不能完全商品化,领导和社会应予以大力支持,不能让它自生自灭。对这些涉及文化传承的大事,这些年我们是有教训的,不该再重蹈覆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