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值暑假,各种读经班又开始红火。浙江某偏远山区一所学校举办的“读经夏令营”,就让数百家长趋之若鹜。300个5至13岁的孩子被关在一起,吃住都很简单,不允许带手机和电子产品,从早到晚诵读《论语》《老子》《大学》《中庸》《诗经》……学校引入一名台湾学者的理念,声称孩子只要反复吟诵,不需理解,这“符合孩子天性”。
让孩子读一些国学经典,加深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从优秀传统典籍中汲取养料,提升综合素质,出发点是很好的。但是,一切都要符合教育规律,符合孩子的成长规律。要知道,一口吃不成胖子。像这样只是暑假一个月从早到晚读,连休息天都没有,当时是能够背得滚瓜烂熟,但如果之后就很少接触,那这一个月的突击苦背,对孩子能有多少帮助,对其一生能有多大影响,值得怀疑。奥数班、英语班、乐器练习、艺术考级……孩子们已经很累,读经,听上去很美,却可能成为他们的另一种负担。
更让人担忧的是,另有一些培训机构看准了其中的商机,纷纷开办各种读经班、国学夏令营,师资鱼龙混杂,有的连教师资格都没有,随便拿了一本《论语》就来教孩子,效果可想而知。前不久,上海还发生了一起悲剧:某培训机构在崇明借用简陋场地举办“国学夏令营”,一个参与的女孩在发烧后没得到及时治疗,不幸身亡。
其实,读经需要细水长流。杨浦区翔殷路小学从10年前就开始推广“经典诵读”,最初是兴趣小组,后扩大到一两个年级,现在扩大到全校5个年级的所有几百个孩子。一、二年级读《三字经》《弟子规》,三、四年级读《论语》《大学》,五年级读《老子》,其间还穿插大量唐诗宋词。有全班读、小组读、配乐朗诵等各种形式,并有老师进行讲解。孩子们在早晨和课间诵读,每天只需15、20分钟,日积月累,5年下来,一个个都能出口成章,到中学时学文言文特别轻松。
这样的读经,一点一滴,每日不断,如同春雨般润物细无声。上海的小学不妨多多推广,如果无法全面推开,至少可以开一些兴趣班,让孩子得到正确的引导,满足家长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