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有图有真相”的网帖曝光,当地官方竟在通报中自夸拆迁工作“平稳、安全、有序”,并用“摆拍”“炒作”等表述定性当事人的行为,实在让人大跌眼镜。这种带有“阴谋论”色彩的通报,不仅让人见识了当地政府部门拙劣的舆论应对技巧,更让围观者感受到了他们面对弱者时的冷血和无情。
媒体报道基本还原了这起强拆纠纷的始末——与以往众多类似事件一样,开发商在未谈妥赔偿事宜的前提下强拆民宅,这才导致了“自焚护屋”与“抱棺痛哭”的一幕。如今地方政府欲以“摆拍”定性抗拆事件,显然难以服众。
更何况,从拆迁现场照片可以看到,当时有多台挖掘机正开进村子,多栋房子正在漫天灰尘中被推倒,许多身穿制服的人还在村中巡逻……试问,难道这些也都是别有用心的“摆拍”?难道这些也都是“群众演员”和“道具”?
退一步说,即便“自焚护屋”与“抱棺痛哭”确有一些表演成分,在这些极具视觉冲击感的画面后,被强拆者的权益受损、合理诉求难以表达的问题,无疑与遍地的残垣断壁一样真实。如果百姓在房屋被强拆后,只能选择一些极端方式来主张权益和表达诉求,可谓当地之耻。地方政府部门的调查和通报,为强拆民宅的开发商“背书”,却无视百姓的权益和诉求,遭舆论痛批在情理之中。
对强拆行径“选择性回避”,反倒斥责带病老人的维权是“炒作”,这让公众感受不到暖意。可以预见的是,在围观者都选择同情弱者时,这种通报,会让地方政府遭遇更多质疑。
拆迁纠纷,几乎是所有地方政府都会面临的棘手难题,选择为开发商代言,还是给老百姓撑腰,考验着地方政府的执政理念和责任意识。别让利益勾连蒙蔽双眼,别让冷血回应寒了人心,对于地方政府来说,应是底线要求。 新京报(汤嘉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