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我理想之中华”,语出革命先驱、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李大钊1916年8月为《晨钟报》创刊号所写的发刊词。这句李大钊的名言,是我的硕士导师、知名历史学家李华兴教授70年之后在徐家汇藏书楼里发现的。在这之前,我们所知道的李大钊名言是“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和“试看将来的寰宇,必是赤旗的世界”!每年教师节前夕,李华兴教授总要和我重温这句名言,并且还兴致勃勃地和我讨论一番今后的“理想之中华”。但从2011年开始,我却没有这个机会了;因为导师去马克思那里报到了,享年79岁,比上海平均寿命要少两岁。
我结识导师是在1988年,他是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所的一把手。那时,历史所的位置就是现在的东方商厦;紧邻着徐家汇藏书楼。记得这是我第一次到徐家汇,当然没有地铁;路线是从复旦坐9路(现139路)到五角场,换55路到外滩,再换42路抵达目的地,耗时两个半小时。没有什么商业景气,26路电车终点站就在徐家汇,似乎就是个公交集散地。导师是老党员、还是近代史权威,如数家珍地给我当了番徐汇区历史文化遗产的知识导游。没多久,我成为他的正式弟子、也是他的关门弟子;徐家汇来得多了,也就知道了“索我理想之中华”。
我硕士还没毕业,徐家汇进入了大开发时代。历史所得搬迁,历史学家们不答应,纷纷上书市委、市政府。我的导师自然做了很多工作,历史所搬迁到了田林宾馆对面超市的5楼和6楼,“临时”了好多年。导师也不愿意离开这个文化底蕴很深的地方而与商业为伍,但却对我说:“藏书楼保住就足够了,里面的宝贝动一下就伤筋动骨呢!”尽管他后来一次也没去过东方商厦,但还是和我说道:总觉得以往的“折腾”浪费了太多建设现代化的时间,实在有负革命先烈的殷殷嘱托;如果不抓紧时间开发徐家汇,再密集的历史文化资源也是会逐渐荒芜的。
我不是个很用功的人,和导师合作发表论文只有一次记录。那是1991年建党70周年前夕,我俩的论文《论毛泽东的对外开放思想》还获得了全国三等奖。导师除了笔耕不辍,还喜欢指挥全所同志合唱革命歌曲(当时还不叫“红歌”),每每在重要庆典时总是优胜奖获得者。他觉得合唱革命歌曲,还能增加集体主义意识和同志间的团结。他在徐家汇和我说过很多心里话,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摩擦论”:与书本闹摩擦,会产生真理的火花;与同志闹摩擦,只能产生烦躁和不安!
后来我落户徐家汇,本世纪又加入了徐汇区政协;于是,那些年和导师的交流主题总有徐汇元素。2011年春节去导师家拜年时,我还提及“徐家汇的变迁”应该是“索我理想之中华”的一个缩影。导师很是赞赏,并嘱咐我早日写成研究报告。这年3月,我去天津看历史文化街区,想和徐汇区相关保护工作做个比较;却得到了导师魂归龙华的消息。做最后的告别时,我才知道导师曾经当过好多年闸北区的小学老师,因才华出众被送去复旦进修,又被复旦留下而后成为知名学者的。真不知道我熟悉的徐汇区中小学教师中,以后是否还有类似我导师当年的机会;因为在我看来,这也是“索我理想之中华”的小小注脚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