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一本书发挥几本书的作用。”这是我们年少时伴随我们踏入旧书店的踪迹、耳熟能详的口号。印象里,如今上海经营旧书、旧杂志的店家,不说全无踪影,也离凤毛麟角差不太远。虽然过去所提倡的那句口号,主要是解决物资、生产匮乏年代供不应求的矛盾,并不太切合今日的情景。然而,让旧书得以流通,把留存在人们箱底柜角的这部分“资产”盘活,仍然是爱书者、文化人,或即便是普通市民的一分关切、一点奢望。
其实,说旧书没有出路是言过其实。旧书店还是有的,旧书市场也是存在的——比如文庙的星期日市场,不过总体来说这一块还显得规模很小、不成气候,与作为文化中心的上海的形象不很相称。想想看,要是巴黎没有塞纳河畔那些林林总总的旧书摊、要是北京缺了熙熙攘攘的琉璃厂,那还谈什么文化积淀?还算什么文化之都?总之,光追求新的却藐视旧的,那是爆发户的心态和做派!
今年上海书展很成功。规模是越来越大,东西是越来越多,形式也越来越多样化。不过,我也注意到,书展中还没有见到旧书摊的影子,而我觉得,旧书其实是书香生活中不能缺少的一道风景。自然,我也知道,书展中见不到旧书,是因为书展的主体是出版社,而出版社的产品不会是二手书、三手书,所以书展中没有旧书也属正常。但是,这种情形能改变一下吗?也该给旧书一块地盘,我期待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