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提琴演奏家“试金石”
作为大提琴演奏家,王健非常喜欢巴赫的这套无伴奏大提琴组曲,“巴赫写这些乐曲时,大提琴还只是伴奏乐器,但他感受到了当作独奏乐器时的声音,和声音里的内涵。可是,他写的难度太高了,没有人能表演,直到20世纪初,才有演奏家在音乐会上完整表现。”很多年前,王健听到这套组曲的录音时马上被吸引:“这些乐曲充分发挥了大提琴的品格,能感受到演奏者的心情。”他认为:“许多音乐作品被作曲家设定了框架,演奏家即使要注入自己的风格,表演效果也不会有太大差异;但是,巴赫的这套组曲可塑性非常大,每个人拉出来的风格都是不一样的,能真正反映每位演奏者的特点,所以,是大提琴演奏家的试金石。”王健从小就接触巴赫,但演奏无伴奏大提琴组曲,却是近年的事情,其中原因不仅是技术难度的问题,更重要的还是阅历和积累。
把“第一次”献给上海
虽曾在国内外陆续演奏过部分曲目,还录了唱片,但用两台音乐会连续演奏巴赫的全套无伴奏大提琴组曲,王健还是第一次。“巴赫的这套作品,最可贵的就是会产生一种感觉、一种氛围。就如郊游时,大家在旷野里围坐篝火边,有人弹吉他,所有人都会倾心去感受。我演奏时,也不会刻意加入很多技巧,就是用一种真诚的态度,和听众很自然地进行情感的对话与交流。”
王健是把这个第一次献给沪上听众,也许是觉得上海的乐迷更亲切,更容易通过音乐进行情感沟通。不过,在舞台上独自一人演奏,而且作品又属小众曲目,但门票却会如此热门,这个现象在让王健感到欣慰的同时,也引起了许多人的好奇。
“都是个人购买散票”
音乐厅公关部经理沈彦树在分析了门票销售情况后告诉道:“都是个人购买的散票,说明听众都有主动欣赏的意愿。有的希望能享受巴赫乐曲的氛围,在宁静的音乐中获得心灵的陶冶;有的认为是否能听懂无所谓,能从王健的演奏中感受巴赫,就很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