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小时候曾经在少年宫学画,后来进入专门的学校学美术。在家中,那时我的父亲程十发很忙,没有太多的时间教我们,我的母亲对我们的读书抓得很紧,业余时间都是母亲管住的,当然,学习画画,是我的生活的主页。
到我有了自学的能力,我便学父亲的绘画。父亲平时对他人爱说幽默话,但对我的绘画作品却是直截了当,他看着我的中国画有时会沉思了好一阵。我知道父亲还是很关心我的绘画前途。后来改革开放,开始有了画家去国外留学。有一天,父亲对说我你想不想出去深造?我就一口答应了,他在送我出国时,对我讲“你跟我学,学得太像,应该出去,换一下创作思路”。真的,我很感激父亲为我的绘画前途深思熟虑。那时我跟父亲画画,是他画什么,我也画什么,日子久了,画得很像,这便是父亲常说的,学某位画家,不要学他已经形成风格时的画,而是探究他如何吸取他人的技法,如何一步一步形成自己的风格,一旦他练成风格了,最好不要去学了,这样会把自己束缚于狭窄的路子上。
到了异国我便开始了我新的艺术生活,国外学美术与我们这儿确实有很大的不同。别的不说,光是大量的美术作品让你看都看不过来,开始很不适应,一下子使我无从选择,但几年坚持下来我能慢慢适应了,其实万变不离其宗。形式上可以变化无穷,笔墨还是对着宣纸。所以,在风格上变化了,我把这些画的新作寄回给父亲看,父亲是支持我的,但也希望我不要彻底改变原有的风格。我听进去了,画的思路可以是新的,但是笔墨还是本家的。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也使我不能完全改变我画的中国画,老外知道我是中国人,他们对中国画特别感兴趣,他们搞不懂,要我画给他们看,画好了就落款还要盖上我的印章。这时都能获得他们的赞赏。父亲对我在异国传授中华艺术很高兴,希望我继承传承,有所创新,让异国人也能感受到中国画的魅力。
不久,我便收到了父亲亲自篆刻的一方印章,在电话里父亲笑着说:“外国人不知道中国篆刻和你的名是什么意思,你给他们解释解释,我刻的印章里边一半用中文另外一半用英文字母,这样合成了中英文对照,其实就是你的姓名的拼音。”从此以后,我每次在异国作画,就经常会使用这方图章了,老外看了很高兴,认为我很尊重他们,既拉近了彼此之间的距离,又宏扬了中国传统文化。这方印我一直珍藏到现今,每当有老外要我作画,我便欣然盖上此章,我的画所以与父亲拉开差距,与这方章对我的促进有很大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