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苦冬令营”在时下的游学冬令营热潮中独树一帜,一个“苦”字涵盖了从身心角度磨练独生子女们的苦心。早在1997年就有由团市委少年部主办的“吃苦夏令营”在上海轰动一时,然而仅开办三届后就遭遇停办。对于这一曲折经历,当年的主办方负责人、现任上海市少先队总辅导员赵国强回忆道:“当年之所以会想到办这样一个夏令营,主要考虑到孩子们生活条件非常优越,尤其是城市里的孩子,他们甚至认为这种幸福是与生俱来理所应当的,因而不懂得珍惜。作为家长,和孩子说一百遍不如让他们亲自体验一遍,所以我们开办了吃苦夏令营,希望孩子们能够在吃苦过后,体会到生活的幸福。”那一次的夏令营活动也的确达到了吃苦的目的,孩子们从种地、拉练、做饭等“苦差事”中体会到粮食得来不易,军人生活不易,父母照料不易等。“吃苦归来”,不少父母面对眼前仿佛一夕间蜕变成长的孩子惊喜不已。然而吃苦夏令营的特殊性也让他遭遇危机,“一方面是社会上对我们冠以‘花钱买苦吃’和‘故意折磨孩子’的不当质疑,而另一方面是家长对于‘吃苦夏令营’能够一次包治百病的过分厚望。”说起这个活动的停办,赵国强还是非常惋惜。
“十多年过去了,吃苦的精神却不会过时。”培养孩子吃苦耐劳精神是不变的教育主题之一。今年“吃苦夏令营”改版成“吃苦冬令营”再度出发,考虑到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注入了不少现代元素。赵国强表示,一个夏令营或冬令营能不能让孩子“吃苦”,主要不看形式,还是要看内容。如果一个军事化“吃苦夏令营”,实际内容是颇受孩子欢迎的彩弹射击、国防讲座、军事表演等等,就完全起不到“吃苦”的目的;而半军事化作息、野营拉练、队列长跑等才能把“苦”体现出来。
本报记者 王蔚 实习生 赵一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