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催婚”多无奈
这篇署名“爱你的妈妈”的《给儿书》很简短:“鹏:打了好多次电话你也不接,或许在这里才能让你看到。爸妈再也不逼你结婚了,今年回家过年吧!”此信刊出后立即引起了不小反响,舆论有批评、有同情、有调侃、有反思:“抢完黄金,抢头条!希望大妈的儿子能看到。可怜天下父母心啊!”“当儿子的有点过了,当妈妈的这封《给儿书》也有点过了。”“父母多关心一点,少催促一点;我辈多付出一点儿,再努力一点儿,相信解决结婚问题不是件特别困难的事情”……
近年来,“每逢佳节被逼婚”的现象,已令许多远离父母在外求学、工作的年轻人倍感无奈甚至烦恼。尤其是春节长假,原本是令年轻人翘首以盼归心似箭的日子,却因为担心会被父母和亲朋轮番“逼婚”而平添了许多莫名的恐惧。也有网民调侃说,如今的80后、90后们已经渐成“被催婚”一代。
多些沟通解心结
上海师范大学心理学系副教授刘伟对“逼婚”现象给出的解决办法是双向的努力。他说,“逼婚”矛盾,症结在于两代人爱情观和家庭价值观的冲突。一方面父母要主动调整观念,以防成为“控制型父母”,要懂得婚姻是应当以感情为基础的道理,对孩子婚姻的过多干预,可能反而会导致他们未来生活的不幸福;另一方面,孩子也不能只重视自己的主观感受,而应当在坚持婚姻自由选择的基础上,主动多与父母沟通自己的心结。很多孩子虽然明白父母是为自己好,但是却不愿意与父母交流真实想法,久而久之就会在潜移默化的“交锋”中加深彼此的误解和矛盾。
赌气做法不可取
而在上海市心理咨询行业协会会长王裕如教授看来,“逼婚”的做法是断然不可取的,特别是在孩子过年回家、亲人难得团聚的时刻,粗暴的“逼婚”是很伤两代人感情的。她说:“父母不要去干涉孩子的结婚时间,不管孩子有没有意识到已经晚了,都不要去刻意催逼,因为结婚与否都是孩子自己的选择,越管越焦虑,越管越叛逆。”
王裕如教授说,“逼婚”是传统父母对后代延续的本能要求,更因为如今大多数子女都是家中的独苗,家长盼望着孩子早日结婚延续后代的心理更强烈。时下未婚一族尤以“剩女”更为突出,因为男孩子往往在婚前对女方没有很高的要求,而女孩子则不同,她们在择偶时有完美主义倾向,一拖再拖便为时已晚。
针对《给儿书》这种十分另类的做法,王教授强调要顺其自然,尤其是那些更容易为孩子的婚事而焦虑的母亲们,要调适好自己的心理,越是焦虑、越是唠叨、越是采取逼迫的办法,孩子就会越容易产生“就是不回家”“就是不结婚”的赌气心理,这反而不利于年轻人建立正确的婚姻和亲情观。
本报记者 王蔚 实习生 赵一凡